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915年,在美留学的胡适先生与康乃尔大学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时,亚丹问:“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又问:“京师大学何如?”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此话极大地震撼了胡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百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大国乎!”第…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眼下的争议是,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3.
大学一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 ,溯其源流 ,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顾制度为一事 ,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 ,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 ;就精神言 ,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 ,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 ,曰己 ,曰群 ,或曰个人 ,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 ,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 ,且进以相位相育 ,相方相苞 ;则此地无中外 ,时无古今 ,无往而不可通者也。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 ,其目的虽鲜有明白揭橥之者 ,然试一探究 ,则知其本源所在 ,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 ,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伴随着大学的诞生发展、沉淀积累而成,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构建与名师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进步转型期,当代大学既要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要在精神领域保持相对独立;阐述了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5.
马凯 《语文新圃》2009,(5):29-30
爱因斯坦说过:“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倡导宽容,“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学人文精神及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之主体乃教师与学生,纽带即为大学之本真文化和学术传承,而大学品质之内核则为大学人文精神。本文试从讨论现代大学人文精神入手,探讨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体系之建构,寻找合乎大学本真意义之大学。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人才高地,而不仅仅是基地;大学是精神家园,而不仅仅是校园;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大学之所以要有精神,是因为大学是"成人之学",大学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标和风范.  相似文献   

8.
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智慧之学。何为教育智慧?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神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大,在其精神之挺拔。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立校之本和奉行的精神原则,那就是他们的校训。可以说,每所大学的校训都是这所大学当初提出的一个目标,并经过多年的积淀而成为该校的精神象征。所以,有人说,看大学的精神,就先看校训。此话理由充分。同样,我们要了解一所大学,也可先从其校训中去体会她的风韵。  相似文献   

10.
大学何以为“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学为什么是大学而不是其它,在诸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何以独一无二?本文试图从大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两方面着力回答这个问题。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就在于,大学之大有“大家”谓大;有大师谓大;有大学生谓大;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有探究学问的博大和追求真理的伟大谓大,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凝练合理、求真务实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是民办高校谋求发展之道。本文从大学精神的视角,追溯了北城精神的凝练历程,提出大学精神的形成和不断丰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不断提炼,其中科学的办学理念、优良校风和学风、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都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管士轩 《教师》2014,(24):5-7
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自先秦以来皆是一脉相承的,其道统与学说及追求大同社会之宗旨虽历千载而不曾改变。孟子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孟而后至今,又两千多年,圣人之事业、圣贤之道统,莫非又无来者而濒临断绝……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上的旗帜,在全体师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抓住了大学精神,就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何谓"川科精神"?就是四川成都高新西区有一所"科技职业学院",他们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大到强、从边缘到规范的一条奋发有为的自主创新路,现已发展到13000人的办学规模,1500亩的校园面积,成为培养全国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基地。总结其办学业绩与经验,具有以"创"立校的拓荒精神、以"做"立教的治学精神、以"爱"立生的人本精神、以"和"立业的团队精神,这"四立"精神之塑造,则构成了"川科精神"的治学之道、立校之本。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升华。校训功能的发生,需要广大师生的大力践行,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在大学的主要活动场所,在课堂上实践校训精神既有利又有意义。本文以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践校训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永忠 《教育科学》2005,21(5):53-55
构成大学的元素不外乎人、物质和文化。因此大学之大就是以人之大、物之大和文化之大为大。具体而言,大学之大以人之大为大,就是以大师、学生和校长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物之大为大,就是以图书馆和实验室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文化之大为大,就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景观文化之大为大。  相似文献   

18.
大学自诞生起就有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大学人在遵循其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顺其发展,并加之以时代之精神,民族之文明,学者之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理念。中国现代大学发轫于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蔡元培先生之大学理念。在大众化背景下,蔡先生之大学理念对中国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傅国涌 《语文新圃》2007,(11):47-48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人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之所在,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严重滑坡和缺失,迫切需要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文章分析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四条途径:从历史中积淀,从名师中挖掘,从制度中规范,从文化中提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