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上有这样一种情形,当正面进攻敌人不能奏效时,便采取迂回战术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这样常常能收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效果.这种迂回战术对新闻采访很有借鉴意义:当我们无法从正面接近“新闻源”或从正面难以挖掘出新闻本身深刻的主题意义时,不妨另辟蹊径,寻找“切入”的角度.这时,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2.
当农民们争相传阅《八百公里跟车记》的系列报道时,当新闻界的同仁们纷纷称道这一报道的强大社会效应时,当有关省地县及国务院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时……面对这一个个的“当……”,我们茫然了。不就是跟着农民运菜的卡车跑了800公里,写出了几篇调查、评论和消息吗!要说比这“深沉”的文章,以往从我们笔下也流出不少,可多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渴求那种上下关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反响,却是在这次“蓦然回首”之中。回眸、凝思、求解,或许正如唐代窦庠《醉中赠符载》中的诗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于是,姑妄言之吧。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娱乐”什么?——关于娱乐化新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本是高尚的,娱乐也是高尚的;娱乐什么不好,为什么偏要娱乐“文化”?当文化新闻换言为“娱乐新闻”时,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堕落;当公众从媒体身上获得“深度娱乐”的快感时,我们又看到了媒体的警醒…… 我们需要你的隐私 我们更需要你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2020,当我们回顾时,会出现哪些关键词?我们跳出以往的常规模式,从“舒适区”转向了“试验场”:用整期刊物的篇幅推出“不同环境和情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专号,刊发了13篇文章,并公开了同行评审意见;特别推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00周年纪念特刊”,共有70多位作者为我们撰稿。  相似文献   

7.
“疾病是什么?”“疾病意味着什么?”在很多时候,这两个问题有着极为不同的答案。当我们从医学角度谈论某种病症时,疾病就是疾病。而当我们说出“病魔”这样的词语时,则已经进入了隐喻的陷阱,不管是出于无心,还是习惯。 6年前,我为一家杂志的一个艾滋病专题前往北京佑安医院采  相似文献   

8.
顾亦兵 《新闻前哨》2012,(10):26-27
在我们的电视荧屏上,从电视剧到综艺节目,一种娱乐至上的倾向正愈演愈烈。过去,当人们必须面对电视上一本正经的说教而别无选择时.我们有理由对电视娱乐文化的出现大声叫好。现在,当观众打开电视,无论怎样换台。总能看到许多电视节目在把愚乐当娱乐,变审美为审丑,把“真人秀”变成“演戏秀”,把一些粗鄙的私人话题撕裂开来给人看,我们有理南对电视的过度娱乐化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说“味”     
味,是人的味觉与嗅觉对物质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的判断或选择。可以说,人与味有不解之缘。物质具有的味,是物质的特性;那么,精神产品是否也具有“味”的特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当人们观赏一部好影片时,会情不自禁地说:“有味道!”在人们读过一篇好作品后,会赞不绝口地说:“真够味!”  相似文献   

10.
“我们赢得了希腊首都!”当拥护者将玫瑰花瓣撒向巴扬尼时,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支持率高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1.
王岭  杨慧明  郎凯 《新闻三昧》2003,(11):14-15
阴影乍现2003年8月4日,(也就是“8·4”芥子气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1点,我们就得到消息说有几个民工施工时从地下挖出几个金属桶,因被桶内物质泄漏而中毒住院了。出于新闻敏感性,我们感觉到,这将是一条特大新闻。记得有人说过:“灾难是记者的节日。”但我们却没有因此窃喜,反而有一丝忧  相似文献   

12.
当农民们争相传阅《八百公里跟车记》的系列报道时,当新闻界的同仁们纷纷称道这一报道的强大社会效应时,当有关省地县及国务院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时……面对这一个个的“当……”,我们茫然了。不就是跟着农民运菜的卡车跑了800公里,写出了几篇调查、评论和消息吗!要说比这“深沉”的文章,以往从我们笔下也流出不少,可多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渴求那种上下关注、解决问题、推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宣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编发某一稿件,组织某一次战役报道时,本来是想让受众正确理解某项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形势,分析问题,从而说服和指导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可是,当某些受众接触到我们的新闻报道时,他们或者产生反感,拒绝接受这种宣传;或者从相反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宣传。有些落后的东西,“报纸不批不知道,报纸一批做广告”;有些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广播不吹受人爱,广播一吹遭人怪”,这类新闻宣传所获得的效果和宣传者希望通过新闻宣传所获得的效果恰恰相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新闻宣传中的“逆反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来稿撷英     
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任何经验的重复证实,都不能带来知识的增长,而对其证伪则是科学前进、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当我们看见100只白天鹅时,我们不能定义“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相反,当我们见到1只黑  相似文献   

15.
说当代传媒已经进入 “新色彩” 时代,当不为过。号称真色彩的电视,打着“真实而确实色彩美”旗号的期刊杂志,就连广播也在进行关于声音和色彩如何调和的实验。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报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在各类媒体上看到各种公益广告:安全行驶、预防流感、预防狂犬病、做个文明市民等等,习惯得如同自己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某一天,当“安全套”作为公益广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的感觉便不自觉地加入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一位在出版界长期从事统计工作的学者,当谈及少儿图书的出版现状时,感慨颇深地说:“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想知道有多少家出版少儿图书并非易事,但要了解有多少家没出少儿图书却比较简单。”这位学者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却为目前的少儿图书出版状况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由于少儿图书有着广阔的读者市场,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子女  相似文献   

18.
收藏阳光     
人生反复无常,有欢喜也有忧伤。当面临人生的冬天时,是选择一蹶不振,在阴郁的寒风中无助颤抖?还是微笑着去面对:那曾经开满美丽鲜花的山岭?塞万提斯说过“: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门会打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会使你的精神不倒。一只名叫弗雷德里克的小田鼠,乐观、开朗。教会我们:如何去开辟快乐的天地,保留美好的回忆。这就是“收藏阳光”。文章以优雅的语言,充满情趣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摆脱烦恼的纠缠,保持心灵的充实与愉悦,这也是生活的智慧。对于生存,精神力量和物质储备同等重要。“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莎翁的名言,与这篇“收藏阳光”有异曲同工之妙。收藏阳光,能让寒冷阴悒的内心变得温暖起来。收藏颜色和单词,能让单调、枯燥、灰蒙的日子变得五彩缤纷,诗意盎然。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诗人。让我们一起来收藏阳光,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省档案局技术处宋惠荣)  相似文献   

19.
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处公仆既然加了引号,就既非大多数的公仆,亦非本来意义上的公仆,是冒牌公仆。 有道是:“公仆”一夜舞,百姓半年粮。讲的是“公仆”公款跳舞的奢靡。时下从白山黑水到珠江堤畔,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大大小小的城市,富的、穷的、开放的、闭塞的,都有豪华优雅的歌舞厅、夜总会、KTV包厢,成为世纪末中国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且有许多是能给光顾者开发票的。“公仆”开会、下基层、考评、接待上边来访,常要去歌舞厅“放松放松”,“潇洒潇洒”。一位歌舞厅的  相似文献   

20.
虽然这是一件只发生在几个小时的事,却叫我总也忘却不了。只要想起那事,我就感到好惊奇:我们竟然被农民“抢”了一回哩。早几年,曾听说过农民抢“财神”的事,可我们并不是“财神”呀!这样的事,在我上十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是头一回碰上,以后恐怕也难碰上了。那是去年11月25日的事。这天傍晚,我们在江西上高县农村采访时,路过这个县敖阳镇敖山村,只见一伙人正围在一幢屋子前议论着什么。这是一座规划得很好的村子,一条公路从村子中间穿过,公路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砖瓦房,一字排开,十分整齐。我们是步行,一人拎一个采访包、挎一架照相机。当我们从那一伙人旁边经过时,只听见有人说了一句:“咦,象是记者呢。”很快,这些人就向我们围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