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视觉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靠记者的视觉去发现、捕捉新闻。穆青同志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记者要重视视觉新闻,更多更好地采写视觉新闻。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视觉新闻一向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倡记者多采写视觉新闻,应当成为我们新闻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3.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4.
怎样培养敏锐的新闻视觉?首先敏锐的新闻视觉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记者在采访中只有带着对群众诚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身去感受和了解现实生活,认真记录生活中真实的内容,了解群众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于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这种“视觉新闻”在美、英、法和日本等国已经兴旺起来了。它是电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字记者之间彼此竞争的产物。学会写视觉新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文字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具体说来,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都有哪些呢?从我国新闻界新闻写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党报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多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7.
刊林漫步     
使命·道德·情感——新华社社长穆青谈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号手,缺少使命感的人,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善于用我们手中之笔去反映群众中蕴藏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那些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如果缺乏深入生活的决心,自以为只有浮在上面写名人、写秘幕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原则,是绝然写不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新闻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老记者阎吾擅长写战地情景新闻。他在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阎吾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那末,研究一下阎吾采写的战地情景新闻,对我们今天采写现场短新闻,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写好现场短新闻,固然需要熟悉群众生活,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但还要深刻意识到记者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自觉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9.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感叹:“在基层,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哪有什么新闻啊!”这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错把优势当劣势了。和那些国家通讯社和省以上报纸的记者相比,我们基层通讯员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身在基层,在于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产生新闻的主要源泉,无数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新闻素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联系群众,是记者和通讯员必须  相似文献   

10.
他度过的笔下春秋我去采访夏华乙,不知怎的,竟给他出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怎样当好经济记者? 说句老实话,如何搞好经济宣传,倒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难点。有一些经济记者往往是:强调了经济新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便容易忽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又极易忽视传递经济信息,忽视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和群众的意见,要求;有些记者把新闻的指导性仅仅理  相似文献   

11.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的使命、责任和义务。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记者适当地采写一些批评报道,对于抨击时弊、伸张正义、激浊扬清,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四家竟有三家不灵通》(刊于《河南日报》2004年9月8日第7版)就是记者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好文章。那么,这篇通讯是从哪些方面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呢?心装政策,耳听民声写好新闻批评稿,前提之一就是记者要能抓住党和政府重视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又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换句话说,记者要心中装有国家政策,耳朵能听到群众的呼声。这样写出来…  相似文献   

12.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经济新闻?新闻报道的主题是经济内容的,属于经济新闻的范畴。经济新闻在报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使经济新闻的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生活,宣传效果?知识积累一些经济报道不新、不深、不活、不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经济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搞好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必须下力气学习掌握和熟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写到点子上,才有说服力。知识广博是记者的基本功,是写好经济新闻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会议新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和程序性的会议报道。这不仅是受众对会议新闻刻板的印象,也是部分编辑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常有的惯性思维。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群众对会议新闻不愿看、不愿听.也让部分记者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意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5.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新闻单位应当大力加强记者(编辑)自身的道德修养。记者不仅要用“言”去教育人们,而且要用“行”来影响人们。一面开展宣传,要求别人讲道德,一面自己身体力行,发挥模范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新闻报道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宣传工作的声誉。有人说,记者主要是写,能写好就行了。是的,做一名优秀记者,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采  相似文献   

16.
据刊物所载:某地一农民在走村串乡卖豆腐中,把所见所闻的农村新事经过调查、核实写成新闻。三年来,他写的稿件中,省报、省电台采用五十多篇,县广播站采用三百多篇。群众称他为“豆腐记者”。他连续三年被省、地区和县评为模范通讯员。一个普通农民被称为“记者”,是很令人高兴的。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普通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写好新闻,应该提倡有一定文化的人都来写新闻。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时代,及时传递和交流各种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孤陋寡闻,会使人闭塞守旧,迟钝僵化;见多识广,会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新闻,作为一种具有普通意义的重要信息,其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日益明显。可以说,人人离不开新闻,人人关心新闻,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但是,还应该人人都来学写新闻。  相似文献   

17.
写活经济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方向,近几年来,我报记者发挥县报记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勢,写出了一些较活的经济新闻,其中三篇在全市、全省新闻评选中获奖,三篇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奖。认真总结这些获奖的经济新闻,使我们看到了写活县报经济报道的出路所在。多向思维开视野。县报记者多是半路出家,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较深,这是县报经济报道难以活起来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县报搞活经济报道的突破口。多向思维为我们开拓了视野,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反映万花筒般的商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1989年,长安农村有偿服务刚刚兴起,人们褒贬不一,我报记者时捕捉到新闻线索,运用多向思维采写出了  相似文献   

18.
造就一支合格的新闻队伍,是提高报纸宣传质量的最起码要求,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们老河口日报社在队伍建设方面,立足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抓作风、改文风着手,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鼓励、引导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采写新闻稿件,锻炼采编人员,从而使报纸宣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赞誉.新闻宣传的首要原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体现.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深的群众观点根底.县市报的新闻队伍,应该说是一支很好的队伍,但是,在这支队伍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记者作风不扎实,缺乏对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基本了解,生活底气严重不足,因而写出的新闻多是一般化、表面化的东西,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兴趣.牢牢打好群众观点根底,要求记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三深入”落到实处.第一,抓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必修课和基本功.”我们组织记者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报社实际,联系各自的工作实践,开展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记者们认识到新闻是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坏事往往表现为多种矛盾冲突,因而通常具备较多的新闻价值要素。然而在我们长期以宣传为己任的工作环境中,写好事远比写坏事多。坏事其实不一定由于不成功,其意义就是负面的,坏事变好事的新闻更有意义。同一件事实,有的记者知道了,因为没有感觉而错过了报道时机;有的记者知道了,能够迅速对它的新闻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写出报道。这除了熟练的采写能力外,  相似文献   

20.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