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30日-2月12日的13天时间里,境外英文媒体共刊发305篇报道和评论。 境外媒体主要关注重点是胡锦涛出访非洲对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与影响,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西方与非洲国家对中国加强与非洲关系的警惕与疑虑,舆论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特点。本刊选编境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以来,境外媒体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针对“民生”热词着重展开报道。无论是境外中文媒体还是西方各语种媒体,直接或间接将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与民生问题挂钩。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8,(9):14-16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外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达到顶点。据对Factiva数据库搜索统计,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30家境外媒体涉及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道除1天周末为400多篇,其余每天都超过600篇,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篇。从总体上看,相比于之前对中国"施压"的舆论态势,奥运会开幕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客观。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8日发  相似文献   

4.
本期我们选取英国《卫报》的《从毛到市场的30年历程》和新华社播发的《1959及以后的西藏:纪念与"争议"》作为案例。作者分别总结了境外媒体经济报道的一些经验,涉藏报道在借鉴西方媒体写作技巧及在语境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初,备受各界关注和争论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终获公布,新医改“巨轮”在决策者明确了方向与线路后得以正式启航。境外媒体也对这一里程碑式的改革计划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报道。那么,境外媒体是如何聚焦新医改方案?他们关注的新闻点是什么?这种舆情给中国的决策者们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境外媒体片面报道中国经济数据问题,选取相关文章案例,剖析"为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外主流媒体从年初就开始大篇幅报道,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突出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的进程。将宏大叙事和人物故事相结合,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以小见大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是中外媒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共通之处。笔者选取今年前五个月中外媒体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有代表性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面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日报》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英文报纸,也是国际受众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涉外项目,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日报》2013年至2019年"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探讨媒体参与国家战略传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09,(2):42-43
农民工一直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主角,近年来境外对我国农民工问题也相当关注。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影响的逐步加深,当下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如何恰如其分地加以反映?我们选取了新华社对外英文特稿和法新社的两篇文章作为案例,放在3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进行点评分析,供从事对外报道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09,(3):47-48,60
本期我们选取了美国《洛杉矶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两篇文章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境外媒体对我春节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总结了外媒报道中国春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希望境外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毋庸置疑,外媒对中国的报道还有偏见,对中国形象的描绘还有“偏色”。新时代下,中央外宣媒体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对外报道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代表性涉华负面议题,新疆暴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纪录片无疑应当充分、生动地加以纪录、反映和解析。从而就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做出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独特解读。这不仅是国人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6.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目前,《中国日报》日均发行量30万份,读者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报以权威、客观、迅捷的报道,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是目前我国被境外各大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最多的媒体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报刊。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从习近平主席去年9月发出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10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并普遍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有不少境外媒体对"新丝绸之路"构想的战略意图妄加猜测,甚至有意进行误读和误导。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对外宣传报道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课题。近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媒体丝路行"跨境采访活动,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境外媒体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做了不少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都集中在了传统的西方媒体如何报道“7·5”事件上。其实在新疆“7·5”事件中,还有一个国家的声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与新疆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土耳其,而土耳其的主流媒体关于“7·5”事件的报道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危机。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疫情关联炒作涉藏议题,试图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更趋复杂。研究疫情期间境外涉藏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特点、中国外宣媒体涉藏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应对,分析国际涉藏舆论斗争的本质,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公共危机背景下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提升国际涉藏话语权。本文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对2020年1月20日至4月8日期间境内外网页、境内微博、微信,境外主流社交媒体网站推特和脸书上的涉藏疫情信息进行抓取,共收集到相关信息36540条。  相似文献   

20.
1979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外界希望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转型之谜",并对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观察和剖析。为此,除应在对外报道中反映特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功能变化外,还要涉及全球普遍关注的共性话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报道指导协调、与境外媒体的日常联系、对外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交流、以友城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走出去"等五种机制;挖掘海外"利益点"、摸清海外"关切点"并找准海外"兴奋点";积极在海外媒体高关注度的"聚光灯"下"抢落点",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积极寻找新报道角度、讲述"新故事";敢于正视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开,在重大题材上"不失声",占据对外传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