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民间小戏,发展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小调,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干、琅琅上口,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吸收了南北民间小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小戏.现有资料很少有将太谷秧歌舞蹈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通过对太谷秧歌表演剧目的反复观看、记录与总结,发现其中具有夸张幽默的情绪化舞蹈元素、朴实自然的生活化舞蹈元素、物虚情实的情境化舞蹈元素,并对太谷秧歌舞蹈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为探索太谷秧歌舞蹈元素在学术上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谷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同民间习俗相互重叠、相互作用.自产生起,太谷秧歌便不断受到社会生活、节日风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更新、发展也更多映射出太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唤小姨》作为太谷秧歌的传统表演剧目之一,通俗接地气的唱词语言与简明灵活的调式旋律,都极大程度地吸纳了当地人民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5.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山西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正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正是缘于此,才更应该重视其文化研究。文章从太谷秧歌的渊源与名称、艺术特征、民俗、晋商文化、艺人群体及其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太谷秧歌是流传于山西晋中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素有"太行山上唱民歌,晋商故里看秧歌"之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太谷秧歌在当地政府和一些学者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传承和创新上却停滞不前,本文根据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已经获取的成功经验,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动什么别动感情》是一部根据同名电视剧本改编的小说,手法奇巧,风格独特。作者在作品中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也风趣幽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在太谷秧歌中,音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段,又是其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太谷秧歌,虽然逐渐发展成为晋中地区的小戏种,但还未发展成为板腔体或联曲体的戏曲声腔,仍保持民歌体的原型,它的曲调仍然是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小曲。虽然它的音乐来自于民间的小调,但同时也吸收了相邻地取的民歌精华。在400多个太谷的传统剧目中,只有少量的曲目拥有不同的曲调,虽然数量较少,但是曲调本身或部分有所变化,仍就能演绎出  相似文献   

10.
《动什么别动感情》是一部根据同名电视剧本改编的小说,手法奇巧,风格独特.作者在作品中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也风趣幽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赤峰市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克沁"是由傩文化、萨满文化、查玛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化等融合的产物。从艺术特色来看,"呼图克沁"继承了蒙古族萨满教傩舞、佛教查玛、汉族秧歌的有益成分,堪称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尽管"呼图克沁"受上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它却始终保持有蒙古族民间文化特色。它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演员全是蒙古族人,它的表演全用蒙古语,由此可见,"呼图克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尽管受多种文化影响,却改变不了它的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2.
科学运用语言艺术,完美舞蹈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文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雯当姆",又称"矮人舞",是黔南州荔波县颇具代表性的布依族民间舞蹈之一。"雯当姆"源于明末清初而一直延续至今,为布依族民众所喜闻乐见。它诙谐风趣,幽默古朴,是布依族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对幸福快乐人生的执着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语幽默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体现英语国家的语言特点及文化特点,学会欣赏英语幽默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滑稽定义、急智、夸张和双关等六种英语幽默的常用表现手法,并根据幽默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英语幽默进行探讨。英语语言中幽默的数量多,种类也多,它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不仅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从语用学角度看,幽默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的产生有着内在的联系。对此有所了解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语幽默这一语言现象,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秧歌》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反共小说"而被大陆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在后期创作中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努力回归创作个性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做出比较客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一篇别具特色的幽默作品。笔者通过细读与分析,分别从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述四个方面逐层探讨这篇作品的可笑性与幽默建构,试图揭示其幽默特质与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幽默是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语言特征。传统的幽默研究局限在修辞层面上,因而,从认知语用的视角来分析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幽默语言具有创新性。预设和会话含义是幽默的认知语用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幽默的预设和会话含义的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语言建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