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2.
宋代全国书院兴起,作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府书院对北宋的教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而师从于此又执教于此的范仲淹对书院有开创奠基之功.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在掌应天府书院和教学中的巨大贡献,自宋、元、明、清各代,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均保留着他当年的书院讲堂,办起了"范文正公讲院",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有藏书楼.由此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的不解之缘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其民本思想自然特别突出.我们从"四部丛刊"本的<范文正公集>中查到的"民"字,凡695见,直接间接地表明了他对"民"的关注.只需稍引其中若干条文,便可窥见其民本思想的精髓,堪称瑰宝.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6.
<正> 范仲淹生于北宋徐州一个清廉的小官僚家庭。他年仅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迫于生活,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从两岁到二十二岁,范仲淹都寄居于长山朱家。但朱家究竟在哪个“长山”,从南宋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朱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的长山,范仲淹从小长在淄州,在长山(县)境内的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参见宋人楼纶《范文正公年谱》)。北宋长山知县韩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过这样几句话:“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所谓“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指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求记书》这份《求记书》叙述了作者请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原因,和他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赞赏。读一读《求记书》,对于我们阅读《岳阳接记》是有帮助的。为此,我们特从《隆庆岳州府志》中将《求记书》摘抄出来,作些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与《岳阳楼记》注译同时在本刊发表。滕子京在给范仲淹写这封信时,还随书附上一本《洞庭秋晚图》以便范仲淹“涉毫之时,或有所助”。但是我们决不要以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搂记》便是看图作文。第一,范仲淹是吴县人,吴县临近太湖,而太湖与洞庭湖的景物有近似之处;第二,范仲淹幼年时期曾经寄寓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亲眼见过洞庭湖的阴晴晦明和四时景物的变化。《古今图书集成。聀方典》第一二二四卷中就写着:“安乡县,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县西。”第一二二五卷又有许宗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对范仲淹“束发时依亲读书”于安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这就证明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从实际生活体验中写成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只不过在他,“涉毫之际,或有所助”罢了。  相似文献   

8.
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原住邠州,迁居吴县。两岁丧父,寄人篱下。在贫苦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据《范文正公年谱》,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借住,读书三年,每天吃粥。又在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间未脱衣睡觉。这段“人所不堪”①的生活,确实磨炼了范仲淹的意志。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公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其  相似文献   

9.
翻阅古籍,古人读书的佳话灿若群星,读后真是启人心智、催人奋进啊!笔者特辑录以下佳话以飨读者: 一范伸淹帐项烟迹读书范仲淹,北宋名臣,文学家,苏州人,幼年刻苦自学,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在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一些当时的才子在一起,白天黑夜都在帐中学习,到很晚也不休息,等到成名后,夫人李氏收拾他用过的帷帐时,发现  相似文献   

10.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改革失败后出知邓州时应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当时滕子京贬官岳州,政治上很不得意,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景物的描绘批判了一些迁客骚人登楼览胜时所产生的患得患失情绪,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了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故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民本思想.他青年时就誓言"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范文正公集·年谱>),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作者的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2.以作者的官爵命名。如王维的《王右丞集》、杜甫的《杜工部集》。3.以作者的谥号命名。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4.以作者的书斋命名。如张溥的《七录斋集》、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姚鼐的《惜抱轩全集》。5.以作者的字、号命名。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文天祥的  相似文献   

14.
导语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名扬天下,也让范仲淹、滕子京等人声名远播。那么,在这篇文章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下面这三篇文章,能帮你更好地阅读《岳阳楼记》,"阅读"范仲淹、滕子京。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溢号文正公。祖居州(今陕西彬县),后因战乱南渡长江,居苏州,遂为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一生,可谓少年多磨难,仕途多坎坷。据《宋人轶事集编》,“范文正以育事三黜”。第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仁宗年已20岁,本该系政,刘太后不但不还政六宗。而且要他在这个冬至日率百官为她up头庆寿。范仲淹认为这“亏君体、报生威,非所以垂法后世也”①,并上书批评这一做法,以至令举荐他的晏殊非常恐惧。范仲淹一如既往,不久又上书要求太后还政仁宗。朝廷降诏令,贬他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通判。第二次…  相似文献   

1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从北宋开始就广为流传,北宋人王辟之曾说:“庆历中,滕子京谪守,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撰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所谓四绝,是指经过滕子京重新修缮了岳阳楼,范仲淹作文,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更是为文者智慧的一种展示。从《岳阳楼记》的行文过程来看,就表现了范仲淹的某些作文机智。《岳阳楼记》可算是范公所作的一篇"命题作文",是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而成  相似文献   

18.
师者,范敬宜     
<正>编者按:他,是范仲淹第28代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官至正部。然而,在清华学子心目中,他不是"院长",也不是"总编",更不是"正部高官",而是位和蔼可亲的"范爷爷"!他,就是著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2002年,他以71岁高龄担任清华大  相似文献   

19.
正北宋名相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豁达淡化得失;倾心办学教育英才,修身正心教化世人。而建于"义庄""义学"旧址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沿袭千年义学文脉,依托"义庄文化",形成了以"先忧后乐"为核心的"景范校园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景范德育工作的立身之本。学生在这里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被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他们继承了范公  相似文献   

20.
<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在任时,他采取了一些政治改良的措施,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范仲淹被免去参知政事职务,贬为地方官。先后出知邓州、杭州、青州。在被贬邓州期间,他创作了名篇《岳阳楼记》。文正公笔下的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但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抒发千古忧思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