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德国大学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教育信息》2006,(6):21-22
我国教育语境下的“素质教育”,在德国教育界多被称为“关键能力培养”或“关键素质培养”。对关键能力培养的提倡最早始于德国职业教育界,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德国高等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问题,为此,有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置了专门的教授岗位。德国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应用能力和环保能力。德国高校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式主要有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后者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导向学习。  相似文献   

2.
德国中小学的“关键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Schluesselkompetenzen)。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关键能力教育”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自我能力是  相似文献   

5.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Schluesselkompetenzen)。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Selbs-,Personal-bzw.Humankompetenz)、社会能力(Sozialkompetenz)、方法能力(Methodenkompetenz)以及专业能力(Sach-bZW.Fachkompetenz)。  相似文献   

6.
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和分解 80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在西门子公司进行了试点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关键能力是国际上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关键能力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界开始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应该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岗位群)的意志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德国高校在新时期再次提出培养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宏观背景为切入点,对德国高校中“关键能力”的内容、特征等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国高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多样化途径,以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变化,提出德国“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即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明确“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开设多种形式的关键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教师须转换观念、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有成效、合理的评价模式,促进“关键能力”培养的国际化对接。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研究:"关键能力"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水平评价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大问题。澳大利亚教育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类研究,提出了基础教育中应该关注的“七大关键能力”以及对这些能力水平的评价方法。本对澳大利亚“七种关键能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内涵做了介绍,并从“七种关键能力”的细分上,提出对我国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编制意见。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当前教育界的中心话题之一。我个人认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在“真理标准”讨论过程中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其结果是明确了教育要“三个面向”,使我国教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次,在对素质教育讨论和实施的过程中,中央提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关键能力”的概念于20个世纪7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并得到很大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保障职业发展能力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职业培训应该使以下两个目标协调起来:为从事现有的工作作准备和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512作的适应能力,为此职业教育要树立一种新的能力观。美国劳工局也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劳动者要具备包括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地看待事物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在内的关键能力。国外教育界关于关键能力的概念及其培养。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具有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朔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11-14
20世纪70年代,德国职教界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意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但对个体生涯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其后,在不断地讨论与质疑中,对关键能力的讨论逐渐演化成了对职业行动能力的讨论,使“关键能力培养”成为一种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其具体实施原则为:行动能力应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和发展.以肇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等等.  相似文献   

12.
逯长春 《职教通讯》2012,(19):44-48
德国职业教育素以"双元制"特色闻名于世。"双元制"高职教育首次出现于1977年,其核心特点是以企业为主,把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培训与大学专业教育相结合,重视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具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强国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标准呈现出鲜明的趋同态势。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产业工人,德、日、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出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优势产业、注重新兴技术、注重文化培育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培养方向与上述几国一致,但文化传统、从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挑战,又让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困境。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难处境的方法,并提出了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法律世界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对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要适应这种时代要求,树立面向世界又立足本国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实行外开放型教学模式,探索既要与国际接轨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法律世界化发展要求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对英、美、澳、德、中五国所提出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关键能力培养的困局,通过自身实践,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却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要解决好当前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法律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法律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时代、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深化以素质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观念要向突出培养学生能力、以素质为本位职业教育观方向转变,要让高职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创新要求,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学习岛——工作场所学习的一种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场所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和培训形式,它将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岛”则是德国对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一种创新,它既具有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学习岛”这一新的培训理念做简单的介绍.对其产生背景、内涵、特点、实施实例的分析,以求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不论是从价值观、文化背景还是社会意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教育的授课方式、课程设计,以及所注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中国的教育先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进而要求学生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而美国的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训练,从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启示我们,在坚持我国传统教育,即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借鉴美国教育中重视兴趣培养等优秀理念,使得我国的教育模式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