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3.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
一古文论者将袁枚的《祭妹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在祭奠类文章中,这三篇不愧是经典之作,千古绝调。不过,这三篇并不都是祭文,其中,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在《古文辞类纂》中被姚鼐列在碑志类。其实说到祭文,自然让我们想到哀祭类的文章。哀祭类的文章不仅只是哀悼死者,也有祭告鬼神的。常见的哀祭类文章有诔、哀辞、吊、祭文等。它们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诔”是专门用来表彰死…  相似文献   

5.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6.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7.
蒋龙侠 《课外阅读》2010,(12):212-212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单元中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是卉代散文,和前面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嗣绕着一个“情”字。在文体上《祭十二郎文》属于祭文,  相似文献   

8.
《祭妹文》是袁枚痛悼他的三妹素文的不幸遭遇、怀念往日兄妹深笃情意的抒情性祭文。这篇祭文是袁枚力主写“性灵”的文学主张的具体表现。“性灵说”的核心就是认为诗文要有“真情”。《祭妹文》之所以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全文句句含泪,字字关情,作者把满腹哀婉的血泪深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一、深情呼告,催人泪下文章在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者身  相似文献   

9.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韩文)与袁枚的《祭妹文》(以下简称袁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都是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而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扉。下面就两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略作比较。 首先,文章的感情基调相似。两文自始至终贯注着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两文都以痛惜、内疚之情来叙事。事件中饱含着天伦之常理与人情之底蕴。韩文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袁文写与三妹素文情深意淳和三妹命运乖蹇,身葬异处。两篇祭文看似平淡,却饱…  相似文献   

11.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述了韩愈与十二郎自幼及长多年相依为命的可悲身世,伤叹十二郎的天折与自己日益憔悴衰老的可哀境况,叙写十二郎死讯传报的经过,以及十二郎的善后处置、自己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等等,“意只是平平”(《古文观止》评语)的内容。初读此文,如同古代多数哀祭文一样,除了伤感悲凉之外,从中很难找到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如果联系到此前韩  相似文献   

12.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懑,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文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3.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落,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人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4.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杰出散文家韩愈祭他亡侄十二郎的一篇祭文,这篇文章是古代祭文的名篇。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祭文由于所祭的对象不同,有的主要在于称项死者,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16.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相似文献   

17.
唐宋之际,祭文写得多而且好的,要数“唐宋八大家”,而尤以韩、欧两家为最。本文试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类文章的某些特质。先看两篇祭文的相同之处。一、典型规范的体式祭文,亦称哀祭文,一般在祭奠死者时宣读,属古代应用文的范畴,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祭文的题目,须标明祭奠的对象,常用“祭××文”的形式,也有用“吊××文”(如祢衡的《吊张衡文》),或“××哀辞”(如方苞的《宣在人哀辞》)等形式的,不过较为少见。韩、欧的这两…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明代茅坤评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我深有同感,每读此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真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感情至真至切,词句理解难度较大,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这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呢?  相似文献   

19.
《祭妹文》是清代中叶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因婚姻不幸而早逝的妹妹所写的一篇祭文。该文既没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音韵节律,所写的只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家事,点滴感恩。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以至于前人这样评述它:“祭妹”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古文论者更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并提,的确,本文虽然选材角度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学家袁枚为吊亡妹袁机写了一篇祭文,这就是《祭妹文》。此文读来真切感人,往事历历,绘声绘色,催人泪下,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之所以有如此成功之效,不仅是因为祭文选取了感人的生活琐事采用记叙、写景、抒情有机结合的手法,尤其是因为本文交错使用一、二人称的叙事方法。《祭妹文》整篇口吻主要是第一人称,可第二人称也占很大部分。据统计,一千二百来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