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黄梅戏唱词文本的音韵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结合对部分优秀唱词文本的音韵学分析可知,声母、韵母主要作用于唱词的音色,在轻柔或热烈,晦暗或明亮的对比中,表现出内在于文本的情绪和性格;而声调则是唱词的内在旋律,体现出其自然的音乐性,有助于体现黄梅戏的特色韵味。对唱词的音韵分析有助于黄梅戏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编剧因之有所遵循并有所变化,作曲因之强化黄梅戏音乐“滚唱”和“转调”的特色,演员因之在吐字归音中寻找乡音与声情。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唱词是介于口语和诗歌之间的一种语体,这一语体属性决定了其"把"字句中单音节动词占优势。韵律对黄梅戏唱词句法具有制约作用,押韵与停顿的要求、音步的限制决定了唱词中"把"字句的面貌,"把"字句中的单音节动词不能成为独立的韵律单位,必须添加韵律虚字"来"成为双音节音步,或者与前面的"把NP"组合,才能成为唱词的构造单位。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音乐元素多样,其中包含了戏曲中的唱腔、唱词、民族配器、念白等。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吸收与借鉴了黄梅音乐元素,使流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独特,同时促进了黄梅戏音乐的革新与发展。本文结合音乐曲目,分析黄梅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说明其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翻译学派强调翻译研究应置于文化交流的大语境中。传统的黄梅戏英译过多地专注于语言层次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忽视了文化层面的译本选择。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提出黄梅戏英译研究与实践应充分考量源文化输出需求与目的语文化接受度,整合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和推介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黄梅戏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被调查人大多对普通话表示肯定,同时认为黄梅戏唱词与道白应坚持安庆方言的重要地位;老年人对方言的认可度比年轻人高”等调查结果折射出当前黄梅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观众年龄偏大、观众群逐渐缩小、语言的地方风格越来越模糊”等.鉴于以上问题,一是无论黄梅戏的剧本创作还是舞台表演都应立足于安庆方言的音韵特点;二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庆方言积淀了安庆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语言资源,急需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对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是促进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亮丽的瑰宝.相同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突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目的首先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对不同阶段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唱词以及表演动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黄梅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分析两者精神层面的互通之处,并提出加强对黄梅戏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8.
石琦 《考试周刊》2011,(20):30-32
豫剧作为最大的地方剧种,以其独特的魅力蜚声海内外。唱词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豫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探讨了豫剧唱词的语言特点,认为豫剧具有和谐的音韵美、浓郁的抒情性和质朴的通俗美。探讨了接受理论的翻译观,从接受理论视角,以豫剧《七奶奶》为例探讨了豫剧唱词的翻译方法,即用相同或相近的韵脚保留源语中的音韵美;保留原有的修辞;采用省略、意译、口语化、转译的方法保持其通俗美。  相似文献   

9.
黄梅方言中有些口语词在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中可见其用例。以黄梅方言中的词语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既可见黄梅方言之特色,亦可为辞书相关条目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安庆宝贵财富。黄梅戏与安庆旅游可以互动发展:通过黄梅戏艺术表演,全力促销安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安庆旅游特色,注重黄梅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安庆旅游经济效益;借助安庆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培育观众,拓展黄梅戏题材,促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梅方言中有些口语词在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中可见其用例。以黄梅方言中的词语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既可见黄梅方言之特色,亦可为辞书相关条目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2.
商洛花鼓戏唱词具备中国传统诗歌思想、韵律、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其翻译可遵循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在翻译商洛花鼓戏代表作《月亮光光》与《带灯》中的唱词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在选择词语、句式、语态与修辞格时,应尽量关照原唱词意蕴、韵律、形式层面的特征,力求译文尽可能地兼顾原唱词的"三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履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将情感创造元素引入到中国黄梅戏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黄梅戏艺术的深化发展。本文通过首先分析黄梅戏艺术表演中的主要特色,并具体论述黄梅戏表演的情感创造途径,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黄梅戏表演的情感艺术。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好评如潮。这部音乐剧根据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改编而成,该音乐剧沿袭了作品本身夸张荒诞的风格,以主人公克莱尔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别开生面的黄梅戏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诙谐幽默的唱词,时尚的人物造型描述了一个关于金钱和复仇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的思考和反省。这部音乐剧是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的一个大胆尝试,也给黄梅戏这个传统戏曲形式注入了新活力,为其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本。  相似文献   

17.
徽派建筑与黄梅戏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影响上,徽派建筑相对于黄梅戏而言要更胜一筹,黄梅戏多为在中国国内影响,而徽派建筑却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前者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一环,后者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对徽州建筑的木雕门窗和黄梅戏文化的结合设计进行阐述,对黄梅戏文化是如何影响到徽派建筑的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对木雕门窗和黄梅戏产生的年限及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研究,论述二者是如何结合到一起并创造出艺术作品的,探讨其中的元素图案在当代社会中可发挥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徽派建筑黄梅戏纹饰的梳理再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在湖北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湖北黄梅戏理论研究的人才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报立项的“黄梅戏艺术研究”课题下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即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要通过这一研究为从整体上促进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发展作出努力,并在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大型现代黄梅戏《生命恋歌》的创作特色进行了评述,阐述了该剧对繁荣黄梅戏戏剧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