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道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游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改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道文化的印痕。吴承恩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并对道家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由此我们也认为在他的人物身上肯定也熔铸了作者的儒道思想。现从猪八戒的为我与唐僧的利他、猪八戒的阴柔与孙悟空的阳刚、猪八戒的精神逍遥与沙僧的道德自律来分析儒道文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提升。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西方文化以"两希"文明为源头,中国文化则表现为"儒道"互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工作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准确掌握"用实践去发展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真正"走近"马克思、列宁的内心世界,学会与伟人"对话"和"交心";才能准确掌握经典著作蕴含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汲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精神动力;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物类间关系的描述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整体观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继承、创新与发展,这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传播情况谈得比较多,而对于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则讲得比较少。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研究它从传入到播开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的意义。 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和播开,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须放到整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披靡欧美”,振荡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当时的旧中国,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正经历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但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只有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反映人民要求 ,指导人们实践 ,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正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进入 19世纪以来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精神的精华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当代中国真正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就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史无前例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认知,唤醒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政治热情,从而孕育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为核心、以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认知为基础的新型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或主流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才能为中国人民选择一条正确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之路;而正是由于指导思想的科学与道路的正确才能使中国建立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笔者希望通过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的选择、深化改革选择三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的回顾中,使广大读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三个自信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寻根     
新时期文学发展到寻根阶段,开始对本民族文化的进行深入反思。其中,儒家文化以其入世的实用性被重新接受。道家文化“心远地自偏”的无为与散淡,游离于商品化的文学大潮,显示了不同的文学风格。莫言等作家退回到了比儒,道更久远的原始文明,力与性成为了最完美的图腾。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因前后期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格,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整体思想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以道家思想为主。  相似文献   

17.
儒道互渗是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儒林外史》所塑造的对立而协调的三位正面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自古以来都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大夫抒发胸臆的一种形式,因而其作品究其根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动静有常,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得意忘言,道通为一”和佛家思想申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对文人画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学派思想蕴藏着的丰富和谐内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与道家学派都强调和谐协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达到宽和相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台州府城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为基石,受地理环境之影响,形成圆融和合的地方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传统的府城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