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内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并建立全国性政权已基本成为定局,筹建中央人民政府已提上中共的议事日程.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体现了中共对时局的认知与思考,也是中共在西柏坡时期的重要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是英国初步形成的时期,基督教的传入对英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和教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支持,达到了互利和双赢,使英吉利民族增强了凝聚力。这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中没有像某些大陆国家那样因宗教改革而发生分裂,甚至走向内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美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红军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时为中共最高负责人的张闻天率先提出和深入研究阐述了持久抗战理论,并带领中共领导集体积极谋划持久战策略的组织和实施。这一系列工作推动了转变的最终完成,实现了红军的巨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面对内战,西方各国态度不一,德意以反共名义对内战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作为法国的后院邻居,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地缘政治方面,法国都应当积极支持西班牙共和国。但在国内外复杂的条件下,法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此政策是自身实力不足、追随英国、绥靖德意的结果。这种政策在本质上体现了法国外交政策的消极和被动。"不干涉"政策既没有缓和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阻遏战火的扩大,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1599~1658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重要的军事、政治领导人。英国内战开始后 ,他筹建了一支60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揭示1945-1949年苏联对华政策转轨的历史拐点,探讨苏联从同国民政府结盟转向同中共领导的新中国结盟的根本动因。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为了确保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大林同国民政府签署了同盟条约。其后,随着国际与中国国内局势迅速出现重大转变,斯大林开始将中共视为其实现对华政策目标的工具。尤其是在1946年5月,苏军自中国东北撤退后,斯大林开始在这一地区向中共提供有限的非公开的援助,对中国内战局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49年初,由于中共革命胜利前景的日益明朗,以及毛泽东向苏联"一边倒"的强烈意愿,斯大林开始放手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至此,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轨。基于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认为,苏联与中共结成同盟的根本动因是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中国内战及其结果导致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8.
要1936年——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发生于二战前夕,其影响极大。欧洲大国对内战的不同态度.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结局。英法不干涉政策是导致西班牙共和政权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共提前确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9月中共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改变了其一贯的关于革命转变的设想.这固然是当时国内形势迅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国际环境尤其是苏联的影响密不可分.中共在国内建设上需要苏联的援助,而苏联对中共当时的新民主主义政策感到不满.中共在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过程中,明显受到了来自苏联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媛媛 《考试周刊》2015,(48):32-33
张季鸾与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对于张季鸾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研究了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对中共的态度流变。文章认为,张季鸾言论主张均以国家利益民族权益至上为最高原则,他不赞同中共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理念,但随着形势发展及中共的崛起,张季鸾对于共产党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由反对到尊重不拥护,其言论对中共有褒也有贬。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彻底转向中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是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时期。目前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抗战时期中共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本文从中共与中间势力初期的对立、中共对中间势力的转变、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的作用及意义等几方面来全面论述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继承前期外宣传统,利用香港中间地带展开国际宣传。《中国文摘》的创办,试图从"超然"立场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向世界展示中国,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经济社会治理经验和中共领导人的国际形象,为国共内战打造国际舆论。海外宣传为西方世界传递了不同的中共形象,引起了西方世界的积极回应,在整体中西意识形态对抗之外开辟了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朱雪平 《天中学刊》2012,27(4):41-43
"延安道路"自提出之后,就受到海外中国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延安道路"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中共在延安时期的施政纲领基本持肯定态度;注重中共战时政策的实效性,着重从微观层面研究政策的实施;着重于对中国革命特色的研究,反对依据中国革命后来的现象判断其历史;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而非用西方标准衡量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一战之前及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对于国际组织的态度经过几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暧昧地支持民间和平运动,到政府中几派反复争论,最终在劳合.乔治政府时期形成了明确的国际联盟政策,这些变化受到包括美国政府、英国民间和英国政府以及战争进程等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拟通过表面复杂而不连贯的史料,分析英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思想及政策的演变脉络,了解各种因素对英国政府相关决策的影响,并探究不同时期政府相关政策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5.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协议墨迹未干,就立刻被国民党当局破坏了。他们制造了校场口血案,并在它的二中全会上制定了“三个月解决中共问题”的内战计划。随即,蒋介石把几百万兵力投入了内战,从1月到8月,国民党军袭击中共六千多次,轰炸扫射三百多次,内战越打越大。10月11日,攻占了中共解放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后 ,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基本形成了合作局面 ,但围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和西路军问题两党激烈冲突 ,揭示了国共两党关系从停止内战到合作抗日的转变过程中又让步又斗争的特点。也表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 ,付出了重大牺牲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共第一次合作为中共的快速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为我们分析不同时期中共发展的不同面相提供了条件。从国民革命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员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跌入谷底———爆炸式发展的波动态势。而随着中共革命道路的转型,中共党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工人占主体的党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占主体的党。而这种党员结构的转变也为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说服旅游者态度朝既定方向发生转变,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意义重大。旅游者的行为受到态度的调控。以态度为基础形成的旅游偏好指导了人们的旅游决策。研究旅游者态度就是要通过影响旅游者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引导旅游者行为。外部信息的刺激方式和旅游者心理抵抗程度影响着旅游者态度的改变。把握旅游者内心利益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及表征方式,用旅游者最信任的信息源——旅游者自身为说服渠道,让其在自我说服中接受说服者的意图,并产生相应旅游行为,不失为一条可取思路。以“信息情境——自我说服——态度转变”为主线,结合旅游者诉求特点,创设必要的利益引诱信息情境,实现旅游者自我说服,是转变旅游者态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1.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就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历史评论道:“这个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评论提供佐证的是①工业化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冲突激烈②在工业化高潮阶段的宪章运动中,暴力方式是工人阶级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主流方式③工业化时期社会冲突的加剧,从根本上看,  相似文献   

20.
中共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深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式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中共反对美国主导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反对以日本的赔偿支援国民党政府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坚持在国际框架内解决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以对抗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着眼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调整对日政策,决定免除日本的战争赔偿。在与日本政府复交谈判中,中共坚持中国人民拥有要求日本战争赔偿的权利,抵制了日本政府借助日台和约否认战争赔偿的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