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道光年间300余年,是徽商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经商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商业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并有一谚语:“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说人到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做生意。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便要离家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在经历了学徒阶段的学习和磨炼后,这些徽州子弟才正式走上经商之路。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经商营生,铸就了明清两季徽商的辉煌与荣耀。  相似文献   

3.
仅把“徽商”一词作为一个商帮的称号是不全面的。从狭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徽州经商的人(们),或其经济实体,或商帮;从广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古徽州从商人群以及由他们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徽州地域特色经济和商人文化。  相似文献   

4.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  相似文献   

5.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徽商精神是徽州商人在数百年的经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把徽商比作“徽骆驼”,是对徽州商帮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的整体品格。季宇立足于徽州本土创作的三部徽商小说《新安家族》《徽商》《当铺》,在书写商界传奇中将真实历史融入虚构场景之中,勘测和开掘复杂的人性,塑造了一批饱满且迥异的徽商形象,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开埠前徽商在上海的活动就很活跃,开埠后,徽商更是进一步向上海转移,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上海在开埠后地理优势的发挥和它特殊的政治格局,以及徽州在此时生存压力的加大和徽州人传统的经商习惯两个方面来分析徽商在近代(上海开埠后到民国初)进一步转移上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扬州是徽商殖民地”出于民国陈去病的《五石脂》一文:“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明清时期,扬州由盐业而盛,扬州是两淮盐业营运中心,是扬州最为繁华的时期。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乾、嘉,两淮盐商以徽商为主体。依据《扬州画舫录》一书的记栽,徽州人在扬州经商的就有马、鲍、郑、巴、江、黄、吴、徐、程9个家族、81人,且都是著名的商人。  相似文献   

10.
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主要是由徽商文化心理特质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主要表现在:徽人经商的目的不在于求利而在于谋生,谋生之意出自仁心;徽人经商坚守“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道德准则;徽商因义而用财,不惜耗费大量商业利润用于“义举”。儒家义利观促进徽商沿着封建商帮的轨迹发展,但对徽商向近代商人的演变则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休宁西门汪氏宗族非常重视经商人才的培养。儒学教育是徽州宗族培养经商人才的基础;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注重先做人、后做事为徽商立身之本;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方法,是徽商发展壮大之根本。  相似文献   

12.
徽州本土衣食匮乏导致当地之人寄命于钱,从而对开办货币借贷业有旺盛的需求,而典当业因其简便易行更为社会所需;徽州地狭田少的状况,导致土地难以容纳徽人经商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将其转用于放贷生利,这和徽州社会旺盛的货币需求正好契合,遂催生出徽商中的典当业;典当业质押借贷的特点又使之适宜于众多身处异乡的徽商开办。所以,徽典兴起,遍布四方实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3.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商在各大商帮中执其牛耳,然而继道光盐法改革以及太平兵燹后其地位一落千丈。通过整理徽州万氏商人信函及相关的徽州文书揭示了民国时期徽商的经商现状以及困难,表明徽州商帮在民国时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幸的是,战争年代的动乱使得徽商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15.
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对经营江南棉布贸易是十分重视的。嘉靖时歙人程澧多年闯荡江湖,对全国各地市场形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摸索出一条经商的经验:“东吴饶木棉,则用布;维扬在天下中,则用盐策;吾郡瘠薄,则用子钱”。事实证明,他这种因地制宜的经商方式,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财之道。“诸程聚族而从公,惟公所决策。……行之四十年,诸程并以不貲起,而公加故业数倍,甲长原”。在明代徽商中采取程澧这种经商方式的人并非罕见。歙人潘次君也同样“以盐策贾江淮,质剂贾建业,粟贾  相似文献   

16.
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之日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并缓慢发展之时。然而,徽商在其经营活动中却与封建宗族势力结成了神圣同盟。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后果? 一、徽商的兴起得力于宗族势力。由于宗族势力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使徽人经商之势历久而不衰。明代之前,“徽商”二字虽不见经传,但徽人善贾在社会上已小有  相似文献   

17.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0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18.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街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F0002-F0002
古徽州是徽商故里,千百年来徽州本土商业活动的繁荣,徽州城镇和古村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遍布徽州城乡各具特色的徽州古街。徽州古街是古徽州经济活跃突出表现的载体,是徽商由家乡走向全国的起点,是徽商在徽州本土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及徽商活动地区是当年太平军与清兵争夺的地区,长期战乱造成了徽商的一蹶不振及徽州文化的衰落,论实质徽商文化与徽骆驼精神是徽州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