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古祠堂是徽州建筑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之一。在徽州历史上,徽州宗族自宋以来广建祠堂,最多时达五、六千座。这些徽州宗族的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专祠,集全族之财力,选最好的地段,用最好的材料,雇最好的工匠,精心构建和装饰。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祠堂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F0002
徽州古桐堂足徽州建筑一绝(古民居、古祠堂、占牌坊)之一。在徽州历史上,徽州宗族自宋以来广建祠堂,最多时达五、入下座。这些徽州宗族的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专祠,集全族之财力,选最好的地段,用最好的材料,雇最好的工匠,精心构建和装饰。许多祠堂建造得富丽堂皇,宏伟气派,砖、木、行雕装饰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3.
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徽州古祠堂,由于微州历史上中原世家大族的入迁,中原儒学文化的影响,徽州大儒朱熹《家礼》的特别熏陶,徽商兴盛创造的物质基础,宋元明清以来,它们遍布徽州山乡。徽州古祠堂在古徽州建造较早,数量特多,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等等种类丰富,徽州宗祠的祭祀、执法等等宗族活动生动地反映了儒教文化的原生态面貌,徽州宗祠从徽州建筑角度看,花费巨大、建构精美、多有创新.是徽派建筑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8-161
徽州古村落古祠堂具有独特的整体布局、设计和内部装饰,是徽州文化的见证,体现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承载了徽州文化思想。主要阐述徽州古村落祠堂的建筑规划和文化特征,介绍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剖析徽州祠堂的建筑结构,重点解析徽州祠堂中的古戏台的结构和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5.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十分重视祖先崇拜 ,是一个尚宗追远的族群。这不仅表现在对祖先定期的春秋祭祀以及不定期的平时祭拜上 ,而且表现在为祖先灵魂营造的安身之所—祠堂上。客家各宗族均建有自己的祠堂 ,客家祠堂是客家地区一道优美的景致。1 .祠堂数量。客家地区祠堂数量众多。客家宗族 ,都建有祠堂 ,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 ,有一两个祠堂 ,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数十个祠堂。有的村落之中 ,有开基祖大宗祠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 ,分布较为集中 ,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如梅州市梅江区东郊张氏宗族 ,自明崇祯年间开基至 1 949年的 3 0 0年间 ,先后…  相似文献   

7.
浅谈徽州祠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祠堂的兴建有其深厚的中华社会基础和文化渊源.徽州是程朱厥里,深受<朱子家礼>影响,从宋代开始徽州祠堂建造萌发.明代中期徽州宗族凭借徽商的财力大兴祠宇,_直到清末.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对徽州宗族产生巨大冲击,代表徽州宗族象征的祠堂也因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主要体现在族谱编纂、祠堂建设、祖茔建设、族田设置、宗族内部管理等方面。元代徽州宗族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在明清时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元代是徽州宗族走向明清时期全面繁荣兴盛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清末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徽州数百年未曾遭受的战乱,对徽州宗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近代徽州宗族衰落的关键点。但是,学术界对这次战争与徽州宗族兴衰关联的研究比较匮乏。在丰富的徽州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中,可详见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状况以及这次战乱在人口、经济、祠堂、族谱和庙宇等方面对徽州宗族的破坏和冲击。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目前保留有大量古祠堂。这些古祠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考察和梳理,能发现我国宗法礼制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了解徽州古祠堂在建筑、祭祀、管理等方面的丰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1.
清代徽州祭祖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深化,在经历了两次战乱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重点讨论清代徽州地区的宗族有关祖先祭祀过程中遍修祠堂、重修宗谱、合修坟茔等内容的基础上,以《茗州吴氏家典》作为徽州祭祖研究的个案,论述贯穿清代徽州宗族祭祖的宗法思想和宗族实践。  相似文献   

12.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22-122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规制也有所不同。宗祠为一族总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支祠规制与总祠一样,是支族祠堂,规模一般比宗祠要小一些。有些支祠省去了  相似文献   

13.
祠堂是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在徽州祠堂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祠堂。除了官方建立的节烈女祠堂外,徽州宗族也建立了许多非官方的女性祠堂.这涉及到三个方面情况:一、里人、族人、家人建设节烈女祠,以表彰女性节烈行为;二、对于男女祖先神主共同供奉的祠堂,节烈妇女神主享有优越待遇;三、并非专门供奉节烈妇女神主的女祠建设与妇女节烈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以5份契约书为根据,指出徽州祠堂在经济困难、宗族衰落的情况下也会当地卖田。  相似文献   

15.
巍巍古祠坊     
清末时安徽绩溪县有30幢胡氏宗祠,其中有一幢被称为“中国古祠一绝”,已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龙川胡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离胡宗宪尚书府不远。由远望去,宗祠崇阁层层高起,背衬着亦晴亦阴的天空,显得庄严、平静。圆筒的屋瓦,圆背的屋脊,标志着当年胡氏宗族的重要爵位。飞檐高翘,直指天空。檐角上立着有各种形象的雕饰品,其造型与屋身浑然一体,增强了古祠的磅礴气势。跨过一尺多高、三寸多厚门槛进入祠堂,惊叹堂内结构严谨,形制恢弘,美伦美奂,一个宽敞的大厅可容纳数百人,有些柱、梁非千年古木难以承担。有些柱座亦非石制,而是用枣木…  相似文献   

16.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处。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并依序排列在一条约200米长的轴线上。宗祠规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珑,组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  相似文献   

17.
徽州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明清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宗族经济中族产产权的私化趋势和流转现象逐渐增多。族内成员通过内部占有的方式借机侵夺或控制了部分族产产权,佃仆则通过外部分化的方式分割、转移并获得部分族田产权。徽州宗法制度的影响与永佃制变迁是深厚的现实基础。族人生存发展改善与佃农对宗族经济依赖减弱表明族产所有权的变动使宗族关系出现变化,个人与宗族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加强。"穷乡村、富祠堂"式财富所有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瓦解,宗族财产共有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8.
宗祠楹联是宋元以后宗族社会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祠堂文化的典型产物。三明宗祠楹联文化蕴涵丰富。有的反映祠堂的祭祀功能;有的追祖溯源,崇仰故土祖根;有的表彰先贤,表达对先人的顶礼膜拜;有的则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着各家族的繁衍生息、荣衰变迁,为我们探知三明祠堂文化、了解三明宗族发展的历史以及研究三明历史文化名人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它们又以宗经明道、敦品立德为要旨,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楚楚,民宅柯堂,错落有致,园林水口,桥阁塔亭,竹木掩映,山村依山傍水,炊烟缭绕,俨然“中国画里的乡村”。徽州古村落,是古徽州劳动人民本“天人合一”理念,按风水学说,结合徽州自然环境特点,对人类住的文化的极至发挥。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宗族社会的最重要物态现存,它的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等徽派建筑,有积淀丰厚的徽州文化内涵,承载着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徽派建筑中的砖、木、石雕既是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珍品。徽州古村落作为人类居住文明的一种见证,是千百年来徽州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20.
方元素信件是重要的徽州文书,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在海内外实属罕见。这批信札的收信人,非金华府兰溪县的方太古,而是徽州府歙县的方用彬。他是明朝嘉靖、万历时一儒商。写信人则十分广泛,涉及方氏宗族姻亲,徽州籍的举人、进士、官员,以及徽州文人官员。信件涉及宗族活动、文化交流、商业活动等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