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  相似文献   

2.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课程改革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对话”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3.
吴中才 《数学教学》2011,(8):2+1-F0002,1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种教学方法,现在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意思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  相似文献   

4.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5.
周霖  王澍 《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2):12-16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所在。在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着“因材施教”的共同旨趣,也有着明显的前提性分歧——苏格拉底对学生之“材”作了单一的假定,即“心灵的回忆”;孔子则没有进行单一的假定,并认为由于个人的差异,教师的指导也是多样的。由此,苏格拉底开启的路径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而孔子开启的路径则只产生了“教育思想”。这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直面教育实践时的境遇分殊。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这观点似有许多“理论根据”。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指出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存在什么 ,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 ,如何与你相遇。”①他认为“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笔者认为 :宗教家所讲的教育不像我们所讲的教育。“完全的对话”在我们现实教育中行不通。雅斯贝尔斯说 :“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②他对教育中的“对话”有高度评价。但笔者认为 ,…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方法引入英美法的教学而形成案例教学法,是与英美法系的特质、诉讼方式以及法学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法属于成文法,法条背后隐含了法学理论,法学教育仍须以制定法的注释为核心任务,并支撑法学专业教育。在法学教育中引入苏格拉底方法的路径,其实质就是法律文本的解读方法。为此,应借助于诸如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对话,使苏格拉底方法在法学教育中不致于堕落成单一的“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一场对话。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学生列出两行文字:有关正义的列一行,非正义的列一行。他先同学生“虚伪”应该归在哪一行?学生回答归非正义的一行。  相似文献   

9.
张俭民 《教书育人》2006,(11):22-23
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在教育活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便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实录。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念。孔子主要是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使师生形成对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和知识的传播,实现其“完人”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子的对话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他的师生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话”。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0.
《美诺》篇是柏拉图用来讨论教育的语录。他借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阐发了内在动机是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心理条件。其内在动机思想的哲学根源是唯心主义的“灵魂“论与“回忆”说。他用问答法激发和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精彩范例有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12.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3.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而古希腊教育繁荣发展的主导思想来自于“希腊三杰”,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居三杰之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与其一脉相承,共同奠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教育传统.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解放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他关于解放教育的目的——“人性化”的观点,他对传统“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批判和对“对话式”教育的提倡。以及他的“原生主题论”的课程观,均体现了他强烈的民主诉求。他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段了,其对我国教育理论更新的影响还未被深入地考察。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司拉雪麦格(Thrasymachus)的一段对话入手,分析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对话”,如何经由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解读.跃升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进而,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参照,对“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力图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发展提供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如果欣赏他,就选择他独特的方式行走,且一直走下去。可以肯定地说,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就是“对话”的方式,而华春勇老师执教“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的方式就是走苏格拉底的路,让别人去想,去说吧!这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相似文献   

18.
马翠花 《西藏教育》2012,(10):21-22
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就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说,“对话理论”可定义为: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主体在彼此理解与交流中达到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下面六个方面来将“对话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民主教育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命题,同时它也是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说它“经典”,是因为对这个命题的提出和思考甚至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说它“崭新”,是因为面对今天的世界,民主教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特别是面对今天的中国,我们重新审视与研究民主教育,  相似文献   

20.
颜元教育思想中含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能“为生民办事”的各级官吏和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积极倡导“实学”和“习行”,强调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