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听障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59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且家庭支持的预测作用更强;(2)亲社会行为分别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听障青少年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朋友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高自我接纳个体来说,朋友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低自我接纳听障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为促进听障青少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13,(13):124-126
本研究以处在适应与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地区784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其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状况,并对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密切。其中,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四个维度,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自尊心理是否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变量作用.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3名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主观幸福感总分与自尊总分(r=0.430,P0.001)、朋友支持(r=0.513,P0.001)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r=0.611,P0.001)呈显著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以自尊中介于主观幸福感.结论 :1犯罪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以由社会支持和自尊等因素预测;2犯罪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扬州职业大学的859名高职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袁和幸福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变量问,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宽裕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上。结论:生活事件是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及《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随机整群抽取济南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3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核心自我评价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总体幸福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绪,解释量在14.9%~36.1%。核心自我评价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这提示教师与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初中生提高自信心、形成内归因风格,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西安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337名大学生(其中贫困大学生1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较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7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神经质维度例外)和主观幸福感的各因素之间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对其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素具有显著预测作用;3.核心自我评价是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对366名听障学生采用"情感平衡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以探讨听障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结果表明,听障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低的是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听障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听障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上,听障学生均表现出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代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探讨了各类人口统计变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不同代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检验了代际在不同因素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出生于“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的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文革一代”(1967~1978)和“改革开放一代”(1979~1989);各类人口统计变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不同代际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代际调节着年龄、个人收入、健康状况、个人社会阶层、家庭社会阶层、情绪状态和社会公平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认知评价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从情感体验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从形式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财富、人格、文化和年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格理论、比较理论、目标理论、适应平衡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作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情感评估模式和认知评估模式成为主观幸福感测评的两种基本取向。当前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领域分布不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倾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融合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试图归纳某些中介和调节变量对完美主义与幸福感关系的影响,为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来访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咨询策略提供依据。综合已有文献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压力知觉以及学业拖延等对完美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应考虑到来访者认知反应、社会化过程等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完美主义者的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理论阐释等方法,梳理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指出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主张建立发展性为主,弥补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塑造健康人格品质,同时创新工作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增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以期形成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估、干预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村转居社区新居民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特点以及三者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年龄、居住状况、婚姻状况对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2)居住状况为"三代同堂"的已婚新居民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居住条件的新居民。(3)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4)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50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社会支持、自我和谐是内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同时,自我和谐是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格特征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贵州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少数民族居民社会心理压力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选取贵州省各地区少数民族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收入、城乡、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健康安全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羌族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负整体特征、相貌、胖三个维度和消极应对显著高于汉族或彝族中学生,而瘦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汉族中学生;学习成绩为优、良的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整体特征、相貌两个维度和消极应对方式上评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为中、差的中学生;父亲职业为工人或知识分子的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矮、瘦、胖维度和消极应对上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的中学生,同样母亲职业为工人或知识分子的中学生在瘦、胖两个维度和消极应对上得分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的中学生.(2)中学生的瘦和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除环境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负面身体自我的其他各维度和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除环境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整体特征为负向预测,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相貌对生活满意度是负性预测,对正性情感则是正性预测.对于负性情感,整体特征、相貌、胖和消极应对为负向预测,积极应为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初中学生人际信任度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山东潍坊市两所初级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150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马氏量表(版本3)、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测量,进而揭示初中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状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相关;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其自我效能感有较高的相关: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相关。总之,初中生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how can lifelong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engaging learners and fostering active citizenship? The question arises due to the fact that governments in the western world have identified well-being as an important policy driver. Well-be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ubjective well-be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tive citizenship are interconnected—that engagement and active citizenship contribute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emerging views about how lifelong education can engage learners in active citizenship. One conforms to mainstream views that lifelong education must prepare learners for success in a globalized world as global citizens. Another holds that lifelong education must be reformed to create global citizens who contribute to social well-being. A third view aligns with soci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that lifelong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justic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how conforming, reforming and radical views about lifelong education can enhance active citizenship,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