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人何孟春云:“今日之盐,煮海者偏东南;煮井、煮卤、种颗者出西北。”①上海地区位于东海之滨,夙檀渔盐之利,在古代也是我国著名的海盐产区之一。早在秦代,现今上海市奉贤县柘林镇一带即“海滨广斥,盐田相望”②。《史记·吴王濞列传》则记载:西汉时“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其煮盐地点就在今天上海市嘉定县冈身内与冈身平行的盐铁塘。唐代华亭县有徐浦盐场,隶嘉兴盐监;徐浦盐场官舍在华亭县白砂乡。宋元时期,上海盐业生产盛极一时,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辖境内当时共有江湾、大场、南跄、黄姚、清浦、青村、袁部、下砂、浦东等九处盐场,年产盐量达三千万斤之巨。入明后,由于海岸线的东移及长江主泓道的南摆,致使沿海的海水盐分浓度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中提到“煮泲水为盐”,“泲水”不是济水而应当是地下的卤水;“渠展之盐”的“渠展”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其地域主体应该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渠展之盐”在齐国工商业中地位突出,是齐国控制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买盐三斤”这四个字的意思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一经学了一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职工初中的学员们分析,那就热闹了:有的说“三斤”是“盐”的补语,有的说“三斤”是“盐”的同位语,有的说“盐”是宾语前置,有的说“盐”是“三斤”的定语,还有的说“盐”与“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盐业有悠久的历史。《太平御览》引《世本》曰:“宿沙作煮盐”。宿沙,相传为黄帝臣,以煎煮海盐而资民食,可谓制盐的一位先驱者。《周礼·职方氏》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管子·轻重甲》:“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封于营丘,以齐地饵卤,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河北沿海地区,古代属燕,又是幽州所在地,山东是古代齐地,可见河北、山东等地的盐业生产在周代已有发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实行的“官山海”、“正盐荚”等发展盐业生产的政策,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盐铁专卖,在盐产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棠溪是我国古代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以冶铁及兵工技术带动和推进铁器文明的发展地位最为突出。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技术发展、生产规模,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和风物遗存、民间口碑,在中国古代冶铁史上,有着“中国古代第一冶铁兵工重镇”的重要地位。棠溪引领了我国以铁器文明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潮头,对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古代潮州位于东南沿海一隅,便天然地具备了利用海洋资源的优越条件。本区的盐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盐产地之一。《元和郡县图志》载潮州海阳县“盐亭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唐代后期,潮州得天时地利,遂有“稻得再熟,蚕亦五收,煮海为盐”的美誉,盐业为本区经济之瞩目者,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化学 (人教版·全一册 )第六章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下册 )第八单元对我国冶铁历史作了简单介绍 ,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我国古代冶铁图”(见全一册1 1 9面图 6 1 )。对于图中的细节 ,笔者作了深入探究 ,在此作以介绍 ,以利化学教师了解这部分化学史内容 ,适时融入教学之中。此图源于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五金》篇。原图中描绘的正是明朝当时冶铁的情形。据《天工开物》记载 ,该图名称为“生熟炼铁炉”。该图包括两部分 ,右边为冶炼生铁部分 ,左边为冶炼熟铁部分。生铁的冶炼 ,《天工开物》上记载 :“凡铁一…  相似文献   

8.
一次教学活动,我们听了一节关于“正、反比例判断”的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根据课堂交流反馈情况看,有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是指盐和盐水成正比例。而这道题是说“盐和水”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也有的学生说,盐加水等于盐水,盐和水是和的关系,它们不是积与商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这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盐和盐水成正比例,盐和水也是成正比例的!”于是,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成比例,有的说不成比例,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教师沉思了一会儿,说:“…  相似文献   

9.
匈奴民族名,也称“胡”,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西起狼山、中经大青山、东至大马群山)一带。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业和农业仅居次要地位。手工业有冶铁、铸铜和陶器制造等。食畜肉,饮(?)酪(牲畜乳制的乳浆),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毡制帐幕),无文字。  相似文献   

10.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文,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煮”中得法、“煮”中怡情、“煮”中显能,“煮”活了《荷花》。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铸铁技术的国家。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发现2500年前的铁器,例如1950年在河南辉县团围村发掘战国时代的魏基,出土铁制生产工具90多件;曾在江苏六合程桥的东周墓出土的铁丸和铁条;长沙识字岭的楚墓出土的小铁锄;河北蒿县出土的商代铜锁,其铁刃是用陨铁煅成,距今3300-3400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的周代已会冶铁铸铁,公元前3、4世纪铁品已普遍使用,比欧洲早1600年。自春秋以来,我国设有专门管理炼铁的“铁官”及经营炼铁的“铁商”,并曾著有“盐铁论”,主张盐…  相似文献   

12.
煮花生     
两处增加引号,构思别具匠心!一是在标题上加引号;二是在第二自然段中添加带引号的“煮花生”,即将第二自然段中的“爸爸指着后园说”改为“爸爸重重地叨念‘煮花生’三字,指着后园说”——以“挖”扣题中的“煮”,让“花生”——“我”——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3.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中认为我国在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小字部分给出了依据:“在广东新会一处13世纪后期的冶铁遗址中.出土过焦炭。”因此认定我国在13世纪后期(也就是南宋末年)开始使用焦炭冶铁。  相似文献   

14.
小班的第一次撕纸课,我让幼儿随意撕纸后再学撕面条。我说:“比一比,看谁撕的面条又细又长。”孩子们非常认真专心地撕着,有的幼儿把撕下的纸面条摆放得整整齐齐,可有的幼儿却把撕下的纸屑满地乱丢。看着满地的纸屑,我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时,冯佳小朋友说:“老师,我们把面撕好了,等会儿您煮了给我们吃啊!”我灵机一动:嗨,有了!就马上接着冯佳的话说:“好,你们把面条撕好了,老师这就煮。”我把圆凳翻过来当炉灶,把盒子放在上面当锅,对小朋友说:“锅里的水开了,快把面条拿来煮啊!”这一下  相似文献   

15.
唐炅 《神州学人》2008,(4):34-35
“你问问在座的大伙,来英国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什么?——‘饿’啊!” “英国的小土豆,不削皮,水里煮煮。搁那儿了;英国的胡萝卜,切切,水里煮煮,搁那儿了;英国的冰激凌,水里煮煮,搁那儿了……” ——相声《留学英伦系列》之《我要吃饭》。作者成威。  相似文献   

16.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17.
今天晨间体育锻炼时,我在场地上放上垫子,让孩子们做“滚鸡蛋”游戏。这个游戏以前做过几次,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可今天孩子们兴致不高,玩了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可能是这个游戏过于简单,我何不给游戏增加点情节呢?于是,我扮起了“煮鸡蛋”的厨师,让孩子们扮成一只只会滚动的鸡蛋。“鸡蛋”第一次滚过来时,我就给“加点水”。再滚过来时,我“加点酱油”。接着,我又加上“盐”“味精”,还撒上“辣椒粉”“胡椒粉”。说也奇怪,有了这些“佐料”,“鸡蛋”怎么也“煮”不熟了,“煮”了再“煮”,玩了还想玩,前后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孩子需要休息时,我…  相似文献   

18.
答:西周后期,农村公社已开始破坏,如周宣王于“千亩”敗后,“料民”于太原,说明书社(农村公社书其人名于籍,所以呌书社)人口流亡,宣王为了补充兵源和財賦,所以实行調查戶口。又如周幽王时,貴族們掠夺土地。“詩經”上說“人有土田,女反有之”(瞻卭),都可說明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已經发生变化。到了春秋时期,农村公社显著的发生了变化,逐漸走上瓦解的道路,这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結果。春秋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是以冶铁事业的发展为关键的。由于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比  相似文献   

19.
健康宝宝吃出来土豆粥(适合7-12月宝宝) 原料米饭(宝宝用碗)半碗,中等个儿土豆1/8个,水、盐各少许。制作把土豆去皮后切成1厘米大的小块, 放水中煮: 将米饭放入锅内,加足够的水煮; 煮好后再加入煮软的土豆,并加入少许盐,使其具有淡淡的咸味, 然后再煮5分钟。  相似文献   

20.
问:中学历史课本为反映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包括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曾举我国古代冶铁业史料数则为例。从冶铁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认识这些史料,有何等意义? 答:教材叙述古代冶铁只用寥寥数语,但所举都是古代冶铁史上的典型事例,如春秋后期出现的生铁冶炼技术,战国的鼓风皮囊,东汉的“水排”等等都曾领先世界。历史教学中若能适当从科技史的角度作些分析、介绍,会有助于中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并且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甚至还能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