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本主题主要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的内容有关,涉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两个专题和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等学习要点,体现了苏、中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改善其外交环境,但中苏两国的建交过程因中苏两国国内形势变化及列强干涉等原因而充满曲折。1923-1924年间,中苏两国进行建交谈判,问题涉及中东铁路、治外法权及租界等旧俄在中国侵夺的权益。列强为自己的利益再次对中苏谈判进行了干涉,谈判一度陷于停顿。最后,两国于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中苏协定,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与利权,但对于中东铁路及外蒙古问题仍留有悬案。  相似文献   

4.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十月革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展了宏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俞良早教授关于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未提出俄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世时苏维埃俄国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混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论“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刘文汇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宝库中,“一国社会主义”学说是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巨大实践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首先成功地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然后又引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和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8.
1956年到1966年中苏两党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论战,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教育任务的提出、教育方针的制定与教育方法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纪念十月革命八十周年研讨会综述编者按:在十月革命八十周年到来之际,首者一些学术团体和研究单位召开了纪念研讨会,就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等问题展开讨论。这里摘要刊发三个会议的综述。中国人民大学东欧中亚研究所和本刊于1997年10月31日联合召开了“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首都各界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理论探讨。一、十月革命的原则是永存的1十月革命的道路关于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会专家有两种概括。第一种概括:我们党1956年发表的《再论无…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向欧美学习。为了拯救中国,孙中山不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且他还接触到各派社会主义思潮,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从中吸取了一些他认为有益的思想。十月革命后,他迫切地要求和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联系,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这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山先生认  相似文献   

1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信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而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则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前苏联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思想上.脱离了本国国情,主观臆断,夸张了建设成就,过高评估了社会发展阶段,并据此制定出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方针政策,从而导致经济的衰败。中苏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改革的政治方向上.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坚持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弃旧图新,即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国情”的视角分析中苏改革的成败,得出结论: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必胜。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一个持续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李大钊等在内的仁人志士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同时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会变革方式。基于现代化理论来考察,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宣传,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示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构建了领导主体,而且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路径,同时亦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推动力量。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宣传,内蕴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底蕴,并有着极为深刻的现代化意蕴,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在五四时期由“被动”转为“主动”创造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评骆晓会《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黄声波①骆晓会先生的《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述论》),是一部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有近20年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的心血之作,它的出版必将深化和拓展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无疑是对中国的历史命运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固然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但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示范性影响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终的近…  相似文献   

17.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柬步入低谷的伏笔。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道路及其历史地位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十月革命从发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不过,历史上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像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今天所进行的争论那样尖锐、激烈,那样举世瞩目。面对“原罪论”和“失败论”的冲击,如何评价十月革命,成为我们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深入探讨十月革命问题,正确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及其历史地位,才能正确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保证社会主义中国充满希望地跨…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中苏大论战,论题十分广泛,而有关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时代环境的问题则构成了大论战的第一位问题。苏共坚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观,并由此制定出和平共处等“三和”战略;而中共则信守传统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奉行“革命”战略。于是,中苏两党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当苏联社会处于动荡、解体之时 ,苏联国内围绕着“十月革命是 2 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是悲剧性的错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解体后 ,国际上又有一些人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咎于十月革命 ,攻击十月革命是尔后一切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罪” ,并断言 2 0世纪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共产主义已经“终结”。可见 ,如何评价十月革命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是偶然的、由少数人发动的政变 ?这是人们思考和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西方的自由派和俄罗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