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气象部门传递天气信息的主要方式,天气预报节目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主持人作为天气预报节目的主体,其语言特色及主持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气象新闻对平面媒体来说,原本一般只意味着常规的动态报道,因为相对于电视和广播.平面媒体很难提供具有预报性质的气象新闻。然而气象信息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读者最渴望汲取的信息之一,人们需要根据天气预报的气温去判断明天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需要根据预报所说的是否下雨来决定出门是否应该带伞……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平面媒体开始尝试提供文字天气预报。有别于动态报道,这种每天都出现在固定版面的天气预报在写作上也有着特珠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气象新闻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辟出固定版面,专事气象新闻的报道.天气预报已经成为公众了解天气信息的首选.因此,作为重要信息资讯的气象新闻,成为一座亟待深入开掘的富矿.  相似文献   

4.
天气预报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进入2l世纪,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天气预报报道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由简单地提供天气信息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新闻转变,天气预报服务开始向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报纸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都市报的气象新闻专版,它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生活小常识、各类指数等,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灾害天气的频发,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电视天气预栏目也倍受观众喜爱。在电视天气预栏目里将气象信息和广告联系紧密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地把广告主的产品、品牌或服务信息完美地嵌入到电视天气预栏目中,随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同时出现,使天气预报栏目嵌入式广告成为众多企业展示品牌、树立形象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罗毅 《新闻前哨》2006,(4):45-46
气象新闻的出炉源于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新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从那时起,气象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人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在人们生活中持续了20年。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要,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气预报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大多数报纸只发布简单的天气信息 ,少数报纸如《北京青年报》和《京华时报》等已开始注重天气报道。像《纽约时报》等国外报纸的天气报道由来已久 ,且比较成熟。通过对比不难看出 ,国内报纸的天气报道有值得称道之处 ,但尚有不足 ,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本文提出一些改进之道。  相似文献   

8.
王漱蔚 《青年记者》2012,(30):29-30
人们每天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和利用气象信息,以便安排生活和生产。尤其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一种视听信息产品,形象直观,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演进的简要历程1981年10月,中央气象台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天气预报节目。1993年3月,中央气象台又推出了出镜的"天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角度来看,气象新闻不仅能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还应该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舞台。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的变迁,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配角,而是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的重要新闻品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于天气依赖性的增强,天气预报成为了受众“必视”的节目形态之一.1980年7月7日,由国家气象中心提供资料、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成为中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滥觞.近年来,这一节目类型在内容、形式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节目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今天,大多数报刊媒体的天气预报信息都设置在版面一角,用简单的数字和插图告诉读者气象信息,本文作者却从寻常处摘得不寻常,以小见大,从人性化天气预报信息出发,把人们的出行、旅游、健康等诸多方面同天气预报信息紧密联姻,使得天气预报信息具有一定的温度,把众人眼中的小天气布置成大格局,让天气预报信息更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受众气象信息需求量与GDP正相关 中国记者:人们有时会抱怨天气预报不准确,但同时又越来越离不开天气预报.气象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于新文:确实,气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老百姓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以说,需求量随GDP的增长而增长,二者是正相关的.以前,一般老百姓只是关注天气资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关心生活天气,是否适宜晨练,是否需要用防紫外线产品,是否适宜洗车等等;有了旅游需求,于是出现旅游气象服务;农业上要科学种田,摆脱靠天吃饭,那么农业气象的地位就会提升.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角度来看,气象新闻不仅能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还应该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舞台.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的变迁,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配角,而是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的重要新闻品种.  相似文献   

14.
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在我国,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预报”到“气象新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由当初无足轻重的服务性信息变成重要的新闻品种,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过程。随着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以及受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增大,气象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田育臣 《青年记者》2012,(32):34-35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事业发展和变动的事实或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气象新闻简单地理解为天气预报。实际上,除了天气预报这一重要表现形式,气象新闻还包括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气象事业的发展等内容。有些学者将地震、火山喷发、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相关报道也归在气象新闻之列。近几年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媒体对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天气预报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包含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杨晋辉 《青年记者》2016,(25):16-18
气象报道是什么 生活中,人们眼中的气象报道就是在家时常看的电视天气预报、乘车时常听的与出行有关的天气话题、刷手机时屏幕上常出现的与气象相关的各种资讯……实际上,气象报道还包括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的天气、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动态等多种以气象为主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大到印尼海啸、四川地震,小到每天的阴晴冷暖节气变换,气象新闻已经成为各类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由于气象信息具有专业性强、缺乏新意、重复单调等特点,使得过去的天气新闻的内容单一呆板,难以真正满足人们对天气信息的多种需求。因此,有效提高天气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对扩大读者群、增强报纸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国际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物质和能量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支柱。 20世纪末的今天,高度产业化的信息传播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单一型封闭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电视新闻传播日趋走向开放型多样化,以满足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特别是世界经济一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正是人们这种休戚与共的相互依存使得信息的流通异常重要,人们必须及时掌握外部世界的最新变化,以调整自己的生存方…  相似文献   

19.
气象影视新闻制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天气预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的科学拐杖,气象新闻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突发性天气和平常性天气两个方面,阐述应如何抓住气象新闻的特殊性,力争在第一时间内为观众提供及时、真实乃至有趣的气象新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5G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急速加剧了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必备的智能终端工具,各种信息都能通过手机实时进行了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场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地依赖于各类信息传播平台,使资讯类短视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