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释比文化自身的宗教属性与地域特征是封闭的。但是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在近距离亲和汉藏文化,在远距离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潮流中,羌族释比文化以对话、亲和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汉文化也给予羌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新时期国家对于释比文化的抢救与扶持,羌族释比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自今而愈发昌盛.这构成释比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其对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共享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羌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相邻共处,两个民族文化互相采取了对话方式而共享共生。在对话语境中,羌族释比以本文化核心信仰与信仰的表达方式为元话语。把认同藏传佛教与本教文化中相似部分作为共享平台,成为本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对话中显示与发展了羌族文化硪西纳谷价值与归约,也成就了羌藏文化和平、和谐、共处、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笔者通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发展历史,以期为羌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羌族释比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羌族释比经典是羌民族的百科全书,释比是羌族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释比的言行与传承的释比文化。规范、促进了羌族社会的发展进步。羌族人崇拜万物。崇拜自然,感恩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条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神的旨意规范人类行为。以“神树林”的结果作为生活教材与教育典范,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释比经典形成习惯法而继承发展,科学地、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而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5.
释比文化是最能体现羌族文化多样性、体现羌族文化独特性的文化形态。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和制度形态文化资本方面对羌族释比文化的文化资本形态进行细化研究,对传承与发展羌族释比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羌族释比的占卜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是羌族传统信仰习俗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渊源于古羌时期的羌人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且还逐步渗透到了近现代羌族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释比占卜的表现形式透露出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遗风,它承载着该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变迁的痕迹,同时又映衬出该民族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借鉴、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7.
释比是羌族宗教祭司,是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文化是指由释比参与推动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精神生活、文化艺术、行为习俗乃至人生礼仪等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是针对羌族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传递文化发展动力,展示民族精神风范而展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进行研究,有利于唤起羌族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积极投身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艰巨事业。  相似文献   

8.
羌族阴阳观念历史悠久,贯穿于羌族古代思想文化中。文章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编的《羌族释比经典》为蓝本,对《羌族释比经典》中蕴含的阴阳学说的哲学观进行了剖析,阐释了在《羌族释比经典》中诸多反映世间万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相对的哲学思想。羌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分的,表现出明显的阴阳学说,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阐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阴阳相配而生,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指出羌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在羌族哲学,羌族哲学的主干在释比,释比的阴阳哲学观在《羌族释比经典》,《羌族释比经典》的哲学思想精髓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界,人与人和谐、人与鬼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并使之达到万事万物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羌族释比是羌族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其身份因其能够沟通鬼神并解决神、人、鬼之同的问题而神圣。法器是释比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辅助用具,广义的法器包括了具有特殊作用的服饰及其手持物。本文通过对羌族释比的法器与佛教法器进行比较研究,考释羌族释比法器的来源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羌族释比与丧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这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就已出现。释比作为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有其极高的地位。受羌族社会之民俗信仰的支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由此也派生出繁多的丧葬形式。释比,自然也成为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羌族释比经典是羌族人民一代一代口传言授的经典,内容涉及战争、宗教、民族、文化、哲学、历史、伦理道德及医药等诸多方面,是了解羌族先民生产生活演变过程的百科全书。本文在介绍释比经典的八种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经典在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大师,是羌族的精神领袖。释比文化是绚丽多彩的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现了羌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也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风貌和坚韧的民族性格,是认识羌族及其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释比戏是集祭祀活动与戏剧故事表演为一体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羌族民间戏剧,音乐与文化相结合,表现了羌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羌族的文化遗产,在羌族文化传承中的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载体。释比是羌族优秀文化的核心传承人群。对于释比、释比文化的文化意义,目前学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误解。这些误读、误解造成了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困境,造成了羌族释比文化始终无缘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羌族文化的语境,对于释比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释比经典存在白、黑、黄三类范畴。羌族的释比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样的文化形态表述,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定义。释比、释比文化应当可以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羌族释比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已然成为一个深入认识羌族文化、中华文化特质的难得标本,成为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宝贵遗产,值得学术界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界高度重视。《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一书非常难得地抢救了释比文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案例、文化制、文化形态、文化构成、文化类别、过程、细节等,是当前羌族释比文化抢救保护和系统整理研究工作的一部难得的专著。对于抢救与重建羌族文化有着学理与实践的很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羌族社会追求身体的洁净、血缘的纯洁、仪式的圣洁、祖灵的纯净,以洁净与污秽来区分内部与外部。世俗的污染可以用仪式净化,以解除污秽带来的不利与恐惧,维持社会的边界和身体边界。通过文献与田野调查,阐释羌族释比经典中洁净与污秽观念的文化内涵,对人类学污秽理论中的“内部洁净”(即安全)与“外部污秽”(即危险)以及洁净与污秽象征体系是人类社会凝聚认同的一种普遍现象,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释比在羌族传统社会中掌握地方知识、传说,沟通神灵、祭拜祖先,是羌族祖先记忆与神灵观念的权威阐释者。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阐释羌族"释比"的信仰、唱经、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文化如何依靠释比保持本民族的原生信仰体系,以及释比文化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禹是我国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在汶川及其周围的羌族地区,大禹一直被群众记忆。羌族释比经典里,也一直传唱着大禹治水的故事。释比经典神化了大禹的出生,塑造了一位英雄典型,记忆了禹生汶川事。  相似文献   

19.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释比需要经过拜师学艺,最后通过"比格扎"仪式来完成身份确认。因此,"比格扎"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机制,也是羌族宗教信仰特征的集中展现。本文以汶川县月里村"比格扎"为个案,描述和分析这一羌族释比的传承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浅析羌族宗教传承机制的特征以及其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