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车欣馨 《新闻传播》2009,(12):81-81
“人肉搜索”引擎在中国的发展给以网络为依托的民众言论带来了新的视角.网民可以申张正义.帮人解决困难.加速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也带来了兼负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人肉搜索”的发展给中国的网络新媒体带来了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2.
张文攀 《今传媒》2011,(11):41-42
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和公共平台的公民政治表达、虚拟社群的集结甚至有组织的政治抗议在迅速增加,成为一个民众参与和将事件放大的"虚拟广场"。草根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言论、示威和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大部分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情绪性和宣泄性言论愈来愈多。民粹主义在网络舆论中出现抬头的现象。民粹主义发端于19世纪后期,却因互联网得以发展,因为互联网不仅给予每个公民表达的平台,也因其匿名性使网络言论被认为有"绝对自由"的可能。何为民粹主义?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网络舆论与新闻舆论同宗同源,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现象或问题表达自己看法或意见的一种方式.在没有网络之前,公众社会舆论不能很好地表达,代之行使舆论表达权的只是介于官方与民众之间的传统新闻媒体,大多是媒体对民众进行抽样调查或个别访问.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众因为怕得罪人、怕惹事,不一定能真正表达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想法,言论有时不免会失实、失真.网络出现以后,缘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等特点,人们几乎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表达更接近于内心实际.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触角的不断延伸,人们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网络言论表达和发帖的自由似乎成了人们话语权的集结中心。可是在这样的言论新渠道中,人们对话语权的过度追寻导致了对个人理性思维的压制乃至丧失,以至于在毫无节制的话语自由的背后开始出现一种令人生畏的暴力体系——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米彦泽  张昊 《新闻世界》2010,(7):200-201
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由于网络传播互动性强、言论表达传播自由开放等先天优势,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在议题设置主体、议题本身、设置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网络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而影响社会民众、改变规制的事件频频发生,从"浦江猪"、"陕西周老虎"到"房姐"、"表叔"等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网络舆论走向影响甚至决定着现实问题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离散性、渗透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因此,发源于网络上的舆情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意见主体上,自由而  相似文献   

9.
王颖  齐超 《东南传播》2012,(1):99-101
网络媒体自诞生以来,已经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以其匿名性、开放性、无权威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看似民主的空间。近年来"网络民主暴力"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最初所标榜的"民主"已经沦为"多数人的暴政"。基于此,本文将在探讨"网络民主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在传播伦理的视域下探讨网络民主暴力的性质、成因及其与传播伦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的频度、烈度在加剧。网络舆情何以爆发?本文提出"前10效应"假设,并进行了论证。从而提出,网络的匿名性并没有减轻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时的社会群体压力,过于自由的言论反而纵容了情绪化和极端化言论的产生。同时,网络舆论整体质量低劣以及议程设置的效应,也造成了网络舆论场的"前10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迅速在中国国内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地震",中国网民针对日本地震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主流的言论表达了对日本地震的关注,希望能够对日本进行援助。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成了主流民意的表现方式之一。它所呈现出的面貌将影响民众对一个事件的观点看法,继而对社会生态、国家间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振云  蒋丽红 《新闻世界》2009,(11):150-151
如今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语言暴力现象也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在社会道德与正义的庇护下,许多网民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3.
言论出版条款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宪法与言论出版自由有关的条文内涵为出发点,结合联合国(包括地区性)人权条约确立的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和其他国家保护表达自由的司法实践,提出了正确理解言论出版条款和文艺创作条款的路径,解释了宪法相关规定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媒介技术使微博成为自由表达的有效工具,微博的"微"字特点便于公众实现表达自由,微博使每个公民成为言论的自由表达者、新闻传播者以及出版者。本文认为,微博实现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边界的消解与融合,形成了涵盖三大自由的"表达自由"。微博等自媒体宣告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终结,各国公民依据本国宪法,追求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微博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这种新型的、全面的表达自由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对于范围更加广泛的信息传播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确保公民依据法律法规运用微博行使表达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权利与职责义务。  相似文献   

15.
网络曾创造自由市场的神话,让全民言论达到了空前的自由。然而,网络言论也需建立在非常简单的事实基础之上,当网民在对现实行为进行"道德审判"时,网络的自由市场也应受到规范和治理。本文通过网络上几起引发争议的事件,对网络道德审判加以反思,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处于传播科技目新月异的年代,“拥有媒介才能真正拥有自由”的传播预言,正在因网络所激发的言论民主,被越来越多地变为现实。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电子媒介的所有者、媒体成为思想表达的有力通道之时,社会文化更新了内涵,并进一步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言论自由是表达自由的通常表述 ,因为在历史上人们把表达自由仅仅看成是通过说话、文字、印刷的表达。从 2 0世纪中叶开始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实践中逐渐把言论与行为纠缠在一起的案件 (主要是焚烧、践踏国旗的讼案 )纳入第一修正案的审理范围 ,形成了所谓的“言论—行为”的两分法。由此 ,表达可以分为纯言论、象征性表达、言论附加、表达性行为等等 ,最高法院的原则是 :纯言论可以得到宪法的绝对保护 ,而象征性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享有同等待遇 ;言论附加与表达性行为则依据所含言论成份多则所受宪法保护多 ,言论成份少则所受宪法保护少的原则 ,而且当至关重要的政府利益对其中的“非言论旨趣”进行管制时就是正当的。言论—行为的两分法在限制部分行为的同时扩大了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范围 ,它把许多能够表达意见的行为列入表达自由范畴加以保护 ,这是 2 0 0 0年美国国旗修正案未能获得参议院支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尔希 《新闻世界》2012,(5):103-104
从近年网络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上的言论表达多了自由,少了理性。网民在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时常常超出言论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尺度,带有极端的感情色彩。本文选取了近几年网民热炒的几个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端情绪化倾向,这种情绪化网络舆论扭曲了言论自由的内涵。并就网络舆论如何“去情绪化”提出一些建议,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9.
危欢  刘佳雪 《东南传播》2021,(5):140-143
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自由表达言论的新平台,人们逐渐开始用键盘和鼠标的方式表达观点,网络技术对公众的赋权使得公众主体进入到新闻产生过程中,催生了"反转新闻"的出现.以罗冠军被控诉性侵犯一事反转为例,网民起初对于罗冠军的谩骂和后期对于梁颖的谩骂都不只是简单的理性思考或情绪宣泄,而是多重复杂社会因素的综合呈现.本文基于互联网平台相对传统平台具有主体隐匿性和极高的虚拟性等特征,从后真相的媒介环境和公众心理的视角分析网络新闻反转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从而探讨如何引导网络言论自由正向发展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构建的空间中,“人人都是传播者”,公众易于获取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话语空间。社会公众以网络为载体,自由表达自己的言论或观点形成了网络舆论。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网络中的“孙志刚案件”、“宝马撞人事件”等成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在这些网民中逐渐分化出了一批专业的网络独立调查人。独立调查人不属于任何媒体,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采集信息、调查事件,向公众展示事件本质、发布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