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小说是以短小的篇幅描绘平凡细小的生活场景来反映和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的学样式。它借鉴中外优秀小说的“镂空”技巧,“不写而写”,善于以隐藏艺术去创造含而不露、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空白”,让读运用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隐藏艺术是小小说作有意将要表达的意思隐藏于一定的描写或叙述当中,让读自己去想象、去体味的一种艺术。小小说的隐藏艺术包括复义隐藏,淡描隐藏、悬念隐藏、细描隐藏、拈来隐藏,逗留隐藏。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这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是以短小的篇幅描绘平凡细小的生活场景来反映和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的文学样式,在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追求“立意的艺术”、“留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善于以隐藏艺术去创造含而不露、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叙述更简洁、结构更精巧、语言更凝练、故事线索更明晰。这篇小小说情节设计较为简单,语言叙述也较缓慢,故事的发展也是舒缓渐进的。然而,这篇小小说却在标题、立意、结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小小说的一些艺术特征,体现了作者…  相似文献   

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莫伯桑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寻求人物在一定心理状态下和一定环境里必定完成的行为举止并把它表现出来。让读者忘记作者,去亲历那些事件,得出结论,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  相似文献   

8.
石杰的小说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她显然更倾向于把思想隐藏起来,以形象和意象替代,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并让其自己去表现,去活动。而象征物的择取又始终服从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因此,才有了思想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的合而为一。读石杰的小说,你既能感受到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反映,也能体味到现代主义对人生的启示和想象。  相似文献   

9.
<正> 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①要使小说成为"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丰产田",采用压缩文字的办法虽能"文约而事丰",但如果剪材不当,叙述之事是读者能料及到的,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再简炼,也仅仅是在一亩田里收了几十斤水稻而已.倘若用留空白的方法把它巧妙地藏起来,让读者在欣赏中通过想象补充,这样也能使作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许多高明的作家是深得其中三昧的.创作中美国作家恩尼斯特·海明威就有一个"冰山原则".这就是写到作品中去的是净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这"藏在水下"的自然就有艺术空白.他的作品写得凝炼、含蓄,有电报体之称,与他善于使用藏的艺术手段是分不开的.研究作家们在小说中留的艺术空白,对提高当今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风景线"展现在你的笔下,使人读之如见其景?这里不仅有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功夫,而且还有写作的艺术技巧.现结合课文介绍一种使景物立体化的"多觉"描写法.这种写法能调动读者的眼、鼻、耳、舌、身去感受,集五官于一景,产生一种"形、色、声、味"俱全的艺术效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1.
“亲亲相隐”在我国法学界~直是古法今鉴的论题热点。笔者尝试从法律本身存在的社会道德文化土壤和法律实施最佳效果出发,对“亲亲相隐”思想在当今应用做出一个恰当平衡,以缓冲不断出现了大众思想与法律实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对化学分析测试中的干扰消除问题,做了较详细的讨论,并从分离的物理和化学机理上做了较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亲属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已存在了数千年,该制度对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亲属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及其利弊所进行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重建该制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中文期变更频繁,不规范之处甚多。主要表象特征为:ISSN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等使用不规范;一刊多版;卷期标识混乱。基于此,在期刊著录工作中,可依据分清主次、能分则分、照录、集中与分散著录等原则与著录方法,做好中文期刊变更后的著录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亲亲相隐”在我国是一个伦理事实判断。儒家文化的根脉发于“仁者爱人”,逻辑起点归依到“亲亲”的伦理认知的差序格局中。中国是一个德政国家,这是由于儒家在中国传统国家政体里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华法系的特性是“伦理法”。法的本质指向构建人及社会的合理性秩序,容隐制度对人权和法的尊严作了高度的、深层的维护,对传统人伦秩序作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探讨与建制,这种法治与文化的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理论与制度的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一般都会使用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相比之下,日语却不太使用“私”、“ちなた”等这样的人称代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称代词的隐匿现象。那么,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什么情况下会隐匿,又为什么隐匿呢?本文将从敬语、授受关系、被动语态等方面探讨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情况,并从表达恭敬、避免误会与重复、缓和语气等方面考察人称代词隐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最近十年,哲学界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争论涉及的问题日渐深入,大多将"亲亲互隐"视为义务性的伦理原则,"子为父隐"与"直在其中矣"的"直"结合起来解读非常必要,而割裂"隐"与"直"的关系阐述文本,并不能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文中在详细阐述"直"的基础上,以证明孔子并非将"亲亲互隐"视为一个绝对化、普遍化的原则,而是表达了一个具体情境中他认同的特殊关系人——儿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面相,从传统律法的历史演变这一角度来讨论"亲亲相隐"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可在辨清这一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其思想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证。"亲亲相隐"表达了儒家极富生活智慧的哲思,而由其所凸显的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也并非不可调和,至于说"亲亲相隐"导致腐败的问题则更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20.
日语隐语具有变异性、形象性、幽默性、粗俗性、短暂性、人为性等特性。日语隐语在构词过程中,语音、语意、语用发生变异,显示出日语隐语具有借用、省略、反切、变音、换词、转变语义和改变用法等构词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