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论点     
<正>传播媒介演化史"传媒史话"按照人类传播的"史前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磁传播"、"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六个发展阶段,通过传播媒介的"体语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磁媒介"、"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七次演变,阐述一部传媒演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克服传播媒介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满足人类自身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感知追求的过程论点。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档案信息传播中媒介运用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是“直接为接收者传递或运载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构件,档案信息要向受众传播,必然要运用到媒介。目前,档案部门运用的媒介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包括档案原件和印刷媒介)、声像媒介(照片、广播和电视)和新媒介(互联网、手机等),这四类媒介各有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档案部门只有遵循媒介运用的三...  相似文献   

3.
视听媒介存在于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第四阶段--大众传播时代,如果说口语传播时代完全没有编辑、文字传播时代的编辑刚刚起步、印刷传播时代的编辑飞速发展,那么,在大众传播时代,编辑在文化缔构、符号建模和讯息传播过程中发挥其功效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从语言媒介发展到文字媒介,再到现在的电子媒介,人类从只依靠人体自身作为传播媒介,发展成依靠人以外的体外信息系统。语言媒介的诞生自始至终贯穿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不论何种新型媒介都无法忽视语言媒介对人类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报纸到互联网,再到手机电视,人类已进入媒介化社会,随之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媒体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指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终结性的物质实体。它包括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  相似文献   

7.
<正>1.传媒史话的三个核心观点1.1关于人类传播发展史的分段问题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书面语传播"和"电力传播"等三个时代;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细化补充,把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划分为"非语言的模拟式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大众电力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媒介或新媒介"等五个时代;国内有的学者,将媒介史分成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个发展阶段。结合我们的实践感悟,我们将远古时  相似文献   

8.
宫慧娟 《青年记者》2009,(14):52-53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出版活动产生以前,人类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简单的符号记录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保存,但是由于口头语言和原始符合记录受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人类的许多早期活动资料很难保存下来.而早期的出版活动产生以后,人类文明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人类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明起源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并呈现出从身体媒介(人体系统)向体外媒介(实物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11.
迟玫 《传媒》2002,(3):26-26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传播学     
这是研究政治和传播两种不同却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的一门行为科学。西方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政治就是谈论,谈论通过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政治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的活动。这类活动,既有言辞的,也有非言辞的;既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如图片、表情、姿态、音调等)。政治通过符号达到说服目的,方式则为:宣传、广告与辩论。这些方式离不开传播媒介的介入,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公众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因素之一。探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政治传播学。在西方,目前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主要为:以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传播  相似文献   

13.
陈卉 《新闻世界》2009,(4):86-87
媒介的发展与变迁深刻地影响与改变着人类的传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音乐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的发展必然对音乐传播产生巨大作用。乐谱与音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文字与口语的关系,本文从文字的创造出发,观察乐谱的发明对音乐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探究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传播媒介与人类信息流动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媒介是有偏向的,不同媒介构造不同的符号环境,媒介的进化改变的是信息的本质,而人为了适应一种媒介环境会趋向改变自己的行为。结合当今的主流媒介——第二代互联网异军突起的现状,剖析其信息特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期,新闻摄影通过图像传递消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只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新闻摄影独具特色决定的,是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传播工具。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利用图文符号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文字符号一向作为平面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发挥作用,而对图片符号的作用发挥不够。所谓图片符号。包括照片、漫画、图示及装饰等。进入网络时代,报纸上文字符号的功能正日趋弱化,应更好地发挥图片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是一座宝库。我们都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鲁滨逊”。在没有文字以前(包括现在还没有文字的若干民族),人们就是靠语言来沟通思想,协同行动,进行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靠语言来传播文化,讲述和继承历史,以维系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了文字以后,语言仍然是人们交流思想使用得最广泛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一种“书面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前身是口头文学,是“说书人”的话本。小说是叙事文学——把(故)事(感)情叙述给…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者奥斯古德等人曾为“传播”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版,第5页)这个定义虽然包含了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但却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而只把传播视为一种单向的信息流程。因此,有的传播学者又为“传播”的定义界定为: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电视新闻传播属大众传播类型。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传播是通过电视媒介…  相似文献   

20.
王鑫宏 《编辑之友》2015,(10):93-98
“轴心时代”是人类主要文明都经历过的关键变革时期.春秋到汉初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变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主流思想和传播媒介.思想的变革与书写媒介共同发展.作为思想传播的新载体,书写媒介加速旧时代礼乐思想的瓦解与转向,推动百家思想的融合,促进新思想的相对普及.书写媒介迎合变革时期的思想传播要求,给予了书写媒介对思想变革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