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是,“把每一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林黛玉作为《红楼梦》这部“绝大悲剧”中的一名主要悲剧人物,寄寓着曹雪芹极为深沉博大的审美理想。为了把这一悲剧人物塑造得优美而动人,曹雪芹在众多人物形象中着意突出林黛玉形象,使得《红楼梦》这部奇书,既展示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的“群芳斗妍”,又凸现林黛玉作为主人公的这朵奇葩冠绝群芳。可以说作者深得在人物关系中塑造人物的艺术真谛和使主要与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的艺术哲学。作者塑造林黛玉形象时构思之缜密,笔调之精美,连书中第一主角贾宝玉都因之逊色。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人得出这样一利虽不无偏颇,却也事出有因的论断:“此书专为灵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和香菱是《红楼梦》中两个不同的悲剧人物。她们的身分、地位、遭遇、追求不同,但最后都以悲剧命运结束,却是相同的。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对林黛玉的刻画大致是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展开的,而对香菱的描写则没有完全按原作意图,续作在顾及原著脉络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但也有可取之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人物。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暗示了宝黛爱情将是一场悲剧。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仅仅反映了宝黛两人从小在一起,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长大,宝黛之间的感情和心愿有所表  相似文献   

5.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老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过《红楼梦》,就像外国人到中国没有去过长城一样的遗憾。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文化瑰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薛欢 《学周刊C版》2014,(2):222-22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的诗词是《红楼梦》艺术宝库中个性最为鲜明的部分,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学创作是女性意识显露甚至无声呐喊的重要领域,本文从林黛玉所写诗词出发探析其中潜含的女性意识,以此证明女性对自我的认同和超越是其文学创作成就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发以来,语文教育改革又掀起一轮高潮,从五四运动革“孔老夫子”的命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一直在革命。建国后,中国的语文教育更是改革高潮迭起。可改来改去,其它学科都有所成就,唯语文学科走不出困境。可能是因为其它学科多为“引进”的,而语文学科是本土的,想改也难吧!  相似文献   

10.
李琳琳 《语文天地》2014,(10):22-23
小说节选课文是学生接触经典、品读经典的重要途径。课文由于选自章回体小说,其故事情节既可独立成章,又与整部小说具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深刻了解文本内容,则需适当引人原著中的关联情节,便于学生从整部小说来了解课文,由此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三回,原著中第三回借由林黛玉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贾府概况,教师可以“林黛玉”的视角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多为聪慧美丽的女子,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她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黛玉之美不仅表现在她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关于这些,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无须赘言。  相似文献   

12.
【失误原文】我读《红楼梦》一考生从认识字起,我就抱着一本大字典啃《红楼梦》。爸爸深知,女孩儿家对《红楼梦》有种天生的迷恋,因而这本书成了惟一一本经爸爸许可,初中前就可看的“禁书”。小时候,还幻想着能有林妹妹那样的才情与灵秀,长大后,才知在爸爸疼妈妈爱、快乐单纯中生活的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林妹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遇到有人问我,金陵十二钗中最喜欢谁,我总是笑而不答,结果对方总会说“:你一定喜欢林黛玉。”是的,我一直喜欢林黛玉,甚至认为她是爱使小性子的美人。(黛玉之美,美在何处呢?也许是一种人性之…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有两篇节选自《红楼梦》。一篇是初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四回),一篇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回)。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联系第四回所提及的那张“护官符”。这不仅是因为“护官符”中的史,贾、王三家中的某些人物将在课文中次第出现,而且,还因为作品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所见所闻,从封建剥削、阶级对立、派系倾轧、思想分歧等方面对贾府作了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黛玉别论     
在论林黛玉形象时,人们往往轻易赐予她“叛逆”的称号,断言她长年寄人篱下,生活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所以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爱弄小性儿”。在理解《葬花吟》时,又无不论定为一个“叛逆者”的一腔悲愤,概括了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的生活感受…… 凡此种种,笔者却别有一种认识,因而试作“黛玉别论”。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来,女性视角虽也引起不少文学同行的关注并有所触及,但象《时代女性论稿》(陆文采、王建中著)这样,以女性为总体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与剖示者似乎并不多见。《时代女性论稿》既有总论,又有分说,既有综合论证,又有具体分析,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真正如此全面、具体而详尽地揭示茅盾先生丰彩多姿的女性世界的,大概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文学专著了。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之作,弥利安是该书中极具内涵的一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多年来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两位女性在色、才、情、德四个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符合才女佳人“夫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矣”的标准,然而却又都是红颜薄命。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比较这两位才女,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才女形象都是男性笔下塑造的畸形人物,她们的悲惨命运也是男权社会中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