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跃春 《科技文萃》2004,(3):105-106
一个无法付诸实施的悖论 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在我国先秦时代曾流传着一个"两可"的故事:郑国夏季炎热多雨,境内常常洪水泛滥.在一次洪水中,有一位郑国的富人淹死了.有人捞得死者的尸体.  相似文献   

2.
子产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介入了郑国的政治,从政四十余年,曾被立为郑国的卿,后出任郑国执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直至病终。据《左传》记载,子产在担任郑国执政二十二年中,对郑国的经济、政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建国伊始就与商人订立了盟誓,并且终春秋之世都实行商业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的郑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能在春秋初期实现"庄公小霸",并在此之后一直位居二等国家中的翘首,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梁霞 《文教资料》2008,(31):63-64
春秋初期曾雄霸一时的郑国由于长期内乱而从此衰落,郑卿祭仲反复不臣为内乱的重要原因.但大多学者都将其行为归结为环境使然,而忽视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特点.本文从此点出发,较深入地分析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原因,探讨了祭仲对郑国的弄权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郑国准备进攻刽国。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想,刽国的文臣武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如果郑国攻打刽国,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怎么办呢?郑桓公左思右想,有了主意,他列出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刽国最杰出的文臣武将的名字。郑桓公把这张名单公布于天下,并且公开声明:郑国只要攻下刽国,就会给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封官,还要把刽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  相似文献   

7.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常用来告诫执政者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连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8.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杞子,是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军掌管郑国北门的便利条件,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接到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2,(11):13
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郑国(今河南中部)有个商人叫弦高,他常在洛阳一带做贩牛的生意。有一天,弦高赶着牛群去洛阳牛市。途中,他碰到了刚从秦国来的一个朋友。此人对弦高说:"秦王已经派将军率精兵去偷袭你们郑国,很快就要到这一带了。"弦高想,郑国是我的  相似文献   

11.
子产治郑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出任郑国卿士、执政期间,镜意改革,择能任贤,广开言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使弱小的郑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内容解析】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陆)·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武公曾“处于卫三年”,这一材料似乎揭示了郑国在“两周之际”曾作出了巨大的政治转向。郑桓公预感天下大乱,带领周之遗老史伯、虢叔等东迁,代表了畿内诸侯的利益。因此幽王死后,郑国拥立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而郑武公极有可能在此时被卫国软禁,“处于卫三年”,并作出了拥立周平王、迎娶仇敌之女武姜的决定。郑国虽然支持平王取得了王位,但与周天子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两者之间的不信任感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扩大,在繻葛之战后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14.
<正>晋秦围郑,却围而不攻,其目的是以武力威慑的手段逼迫郑国调整外交政策:与楚国断交,只保持与晋的外交关系,即迫使郑国加入晋秦军事集团;晋秦并非真的要灭郑国,郑国有惊无险,这是《左传》中的"史";而对烛之武的言行及其结果的记载,做了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的文学性夸饰和虚拟,这是《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15.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外强中干本义是于指晋国和秦国打仗时所骑的郑国的马.这种马貌似高大强壮,但很怕打仗,很不中用.语见《左传?公十五年》:"今乘异产(指郑国的马),以从戒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后多来形容某种势力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虚弱.含贬义.有时也指人个头高大,但身体并不健康.含诙谐意味.与本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各种风俗文化的汇集.同样《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中描写各国女性纷繁复杂,而其中郑国女子却以其多样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左传》中的郑女在父权与夫权的矛盾中、"非礼"事件中、婚姻选择中的参与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各异,这不仅与郑国的历史风俗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37-44
清华简中与郑国有关的史料表明,西周晚期郑国的东迁是郑桓公带领族人经过艰苦奋战逐步实现的。郑桓公带领族人东迁的路线很有可能和昭王伐楚荆的路线相同。桓公从宗周出发,先至汉水,在到达中原地区的"棫林"之后,从南向北进攻,战于鱼齿山,获得汝水北岸的泛城,新郑与许昌之间的訾地,又奇袭了溱洧之间的区域,攻克了郐国。应国旧地鲁山、襄城、郏县、北部的禹城、长葛、新郑、管县等地先后为郑所有。郑桓公时,西周应国的大部分领土和郐国旧地,都成为郑之国土。郑桓公以郑父之丘(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为都,开启了郑国的基业。郑国在春秋早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20.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