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艳萍 《湖南教育》2006,(12):28-28
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法,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肯下苦功夫,深入钻研,认真寻找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便能找到开启课文的多把钥匙。就像人教版教材第五册课文《陶罐与铁罐》,老师初次接触该篇课文,都觉得有点无从着手,因为该文是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情节性强,内容较多。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既具情境性,又具说理性呢?要达到这双重效果,确实有点难度,但只要执教教师认真读文,反复体悟,潜心钻研,还是能找到灵活快捷的途径的。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教师课件出示明清时代的人形彩纹陶罐图片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陶罐、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生1: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铁罐对待陶罐很傲慢,不尊重陶罐;而陶罐很善良,很谦虚。生2:陶罐很善良,想和铁罐做好朋友。而铁罐不尊重陶罐,常常奚落它。师:是的。(相机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生3:“奚落”是什么意思?生4:我知道。“奚落”的意思是讽刺别人,看不起别人。  相似文献   

3.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很快便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在教师帮助理解词语后,学生再读句子,体会铁罐骄傲的形象。这时,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画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对照两幅画,学生说说人物的心理。一个学生说:“铁罐说话非常傲慢,最后还蛮不讲理,大发脾气,所以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另一个学生说:“陶罐非常谦虚,在铁罐奚落自己时并不软弱,它跟铁罐讲道理,见劝说无用,最后不再理睬铁罐。因此…  相似文献   

4.
去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借鉴、从读学写”作了巡回演讲。这儿,仅以她教学《陶罐和铁罐》为例,看看她是怎样引导学生从读学写的——首先,霍老师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来确定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自读,但又不放弃教师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导”在点子上。这篇课文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达中心思想的,采用拟人化手法,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刻画得活龙活现,很有艺术感染力。霍老师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对…  相似文献   

5.
片断实录师: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大家把书上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学生一边划一边读,教师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外形,如图所示。)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读读铁罐第一次说的话。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的语气运用得好,读出了铁罐的傲慢,但我觉得他的表情还不够,应该像黑板上的铁罐那样高昂着头,眼睛里还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师:你读读看。(该生有表情地朗读。)师:读得好。现在老师请全体同学用傲慢的语气、带着轻蔑的神气读铁罐第二次说的话。(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师:为了…  相似文献   

6.
【片段】师:《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已经朗读了。下面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生:就是铁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陶罐的短处,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篇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颇有一些想法。今天整理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上课伊始,该教师先检查了一遍学生预习课文后掌握生字词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观察课文插图,认识哪些是陶罐、哪些是铁罐,最后进行对话朗读,体会课文内容,明确寓意。从整个教学结构看,流程还是清晰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基本成了“互相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疑惑,教者不是引导他们在读中释疑,而是直接揭示出答案来。从开课到结束,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不超过三次。尽管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却未…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节课生字。理解“奚落”、“轻蔑”、“覆灭”、“遗落”、“相提并论”和“和睦相处”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教学重点:懂得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表达的寓意。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子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1.实践操作类实践作业这类作业重点在于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上,从而有助于把学与用结合起来。实践操作有时是对课文的验证。如我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做出陶罐和铁罐的服饰,然后通过书上所描写的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进行表演。学生都很投入,对课文内容也理解得更透彻了。  相似文献   

10.
陈建新 《小学语文》2014,(11):55-56
一、从一次难得的学生质疑说起 一位教师在执教《陶罐和铁罐》时,两名学生在不同的时段提出相似的问题:既然铁罐看不起陶罐,为什么陶罐还要那么谦虚?为什么不跟铁罐争辩?学生为陶罐抱不平,觉得陶罐太懦弱,他们觉得对高傲的铁罐不必谦虚,不必客气。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江苏教育》2000,(10):29-29
过去,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多而杂,关系不明,主次不分,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操作时易顾此失彼,走过场。如《陶罐和铁罐》一课,若把课时目标确定为:1.联系上下理解“奚落”、“傲慢”、“轻蔑”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内容,知道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上课时围绕这三项目标逐个解决,课堂教学结构会显得支离破碎,教学呈现“高耗低效”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片段】师:《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已经朗读了。下面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生:就是铁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陶罐的短处,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生:铁罐挑衅、轻蔑地辱骂陶罐,最后甚至于恼怒、诅咒陶罐。生:面对铁罐这样的无礼,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生: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世界上发生了变化,陶罐和铁罐都被盖在尘土里了。生: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到这里挖掘出了陶罐,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师: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  相似文献   

13.
<正>《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国王的橱柜里有两只罐子,铁罐非常傲慢,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谦虚有礼,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一、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章以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为线索,在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中,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生:铁罐。师:与铁罐的坚固相比,陶罐有什么特点?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师:那么,坚固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寓言。什么是寓言?  相似文献   

15.
《陶罐和铁罐》是义教第七册的一篇二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但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针对课文对比性强,对话生动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法和以读为主的方法来突破课文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1.正确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1.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1.2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  相似文献   

17.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安排了《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4篇课文。这4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运用举例来说明道理的方式展开故事。本次,我们也将学习这种方法。比如《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二者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  相似文献   

18.
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美的故事 ,可是 ,结尾太悲了 ,老师把它改了一下 :人们立即动手 ,翻来覆去 ,好不容易在陶罐旁边掘出一个生满铁锈、破烂烂的铁罐子……。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情境和自己的想法 ,继续编一个童话故事。1 根据课文中的情境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合理想象 ,推想出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2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表演朗读 ,再现形象。先请4位同学上讲台 ,分别扮演铁罐、陶罐、“其他的人” ,教…  相似文献   

19.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蕴含着哲理的童话寓言,全文用对话展现情节、塑造形象。对于本课的教学,必须紧扣人物语言来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基于"同学课堂"理念,针对这篇叙事性文本展开活动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习字词、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进行文本整合,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思维的拓展、多角度分析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宋刚 《山东教育》2005,(28):23-24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可做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