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国桢 《新闻窗》2013,(6):20-21
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的竞争压力下,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数字化方向转型,成为其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媒体框架下,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也不再仅仅是"报纸业",而是从"报纸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内容从单一的报纸发布转向多样式、多手段、  相似文献   

2.
成放 《新闻实践》2010,(5):79-80
蜚声文坛的漫画大家丁聪,一直以"小丁"的笔名作画,画到90多岁也不改其"小"。我国新闻界也有一位"萧丁",与"小丁"异一字而谐音,笔名成了他的一个"品牌",真名却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3.
找乐子寻开心是人性也是本能。网上一款开心农场"偷菜"的小游戏,让全国几百万的玩家天天乐此不疲。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女士,迷上了"偷菜",无论上班或在家,她随时去"偷",且时刻防"偷",深更半夜"偷菜"也是常事。几天前外出,宾馆没有电脑,她心烦意乱,像丢了魂一样坐立不安。匆忙处理完公务,一头钻进网吧"偷菜"!  相似文献   

4.
如今是"读图时代",其实也是"读题时代",一张报纸、一篇报道有一个"跳"得出来的标题,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5.
“宫”制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瓷器门"……一系列事件,把北京故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断在评论和审视着北京故宫,并追问:故宫是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最危险的时候"?没有皇帝的故宫更神秘。从"失窃门",到"会所门",再到意外损毁瓷器,如果不是"网友曝",恐怕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故宫也因此屡被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占据了"半边天",女性读物市场占整个出版物市场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而,针对女性的出版物必须满足女性读者及相关读者的多层次需要。  相似文献   

7.
每当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就会留下有益其统治的历史、文化等,当父权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圣经》便出现了。这里之所以不用"母权社会"而用"母系社会"称呼她,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虽重女却不轻男,是个男女平等的和平时代。而接下来的社会却被称之为"父权社会",这个时候男女不再平等,女性不但不受到重视反而遭到压迫。为了使女性不再受压迫,历史上人们也做过许多努力,而今天,新一代的女性需要的并不是支配男人的统治关系,而是男女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馥  肖忻 《新闻前哨》2010,(9):68-70
女性足球记者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软新闻、花边新闻的代名词,对于真正体现足球魅力的比赛以及体现足球智慧的分析报道却极少染指。有人将此称为"媒体宝贝"现象,这意味着女性报道不过是男性欣赏的视觉对象,是"一道风景",而不是对其职业素质的肯定。如果要转变人们对足球女记者的看法,就需要更多女记者的努力,也需要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科技》2011,(7):19-19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把酒喻作人才,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潜意识里自我包装、自我推销,才能赢得伯乐的赏识。借古喻今,《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还有"毛遂自荐"等,不禁让人豁然顿悟:酒香真得不怕巷子深?  相似文献   

10.
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那就是党报的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周末》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举办展览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场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教育发展要求懂得如何"管理学校",城市建设要求懂得如何"管理城市",同样,公共图书馆展览场馆的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提出"展览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杨胜 《新闻世界》2010,(9):58-59
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不断创新变化的新闻评论日渐也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赢得更多读者的一柄利器,越来越受到都市类报纸的"重用"。近年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版面一直不断地创新,表现在内容上渐趋"新闻化",指向上渐趋"本地化",形式上渐趋"平民化",写手上渐趋"草根化"。但一些弊端也已显现,如评论员中罕见记者,版式趋同呆板等。  相似文献   

13.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14.
好莱坞并没有走向"后经典",既没有"碎片化",也没有在"奇观"中迷失,它依然恪守着那个经典的原则。就经典好莱坞强大的叙事传统有不断完善的能力,根基牢固、永不动摇,这本身已经变成一个不可超越的"超级叙事"。  相似文献   

15.
耿伟  张晋 《新闻传播》2010,(4):11-12
"今天你戴‘围脖’了吗?"这句诙谐的网络提问,形象地说明"围脖"正在窜红,脖友迅速蔓延。"围脖",乃"微博"的谐音也。微博,许多人称其为微型博客、一句话博客,因为它的长度在140字以内,通过电脑网络将文字、图片等讯息传至微平台以及博客、SNS,分享给其他"脖友",这显然是新闻传播的"新型武器",不能不让报媒注意这一"新媒体黑马"。  相似文献   

16.
在教材争论问题上,法官裁决奉行的是民主政治关于"好生活"的原则,那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但同时也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法律有欺软怕硬的特点,一方面是所谓的"法不责众",害怕多数人,另一方面是欺凌少数人。少数人只要被说成是"极少数人"或"一小撮",再有理的正当要求,也会被说成是"无理取闹"。  相似文献   

17.
很久没找到兴奋点的电视综艺界,今年由于相亲节目的异军突起,似乎又重回当年超女时期的热闹。除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正在为难分高下的江湖地位而暗中较劲之外,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加入到争吃蛋糕的行列,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冷静的分析者会从社会心理和观众猎奇的角度解释"相亲热",但随着场内场外不断爆出争议性话题,舆论对相亲节目的审视越发附带疑惑。因为"艳照门",因为拜金女盛行,因为"富二代狂言",因为婚托,因为造假……激烈的批判者,给相亲冠以"炫丑"和"逐臭"的标签;温和的评论家,也抛出一顶沉甸甸的"文化危机"帽子。一时间,相亲之"火",引来相亲之"惑",甚至几乎惹出相亲之"祸"。相亲节目何以会火?负面舆论因何而来?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学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以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官员要"情系民生",那么作为一个记者,要不要"情系民生"呢?有的记者说要当"无冕之王";也有记者说要为民请命。我的回答是:党的喉舌要当得好,民生要系得好。不仅要"系",而且要"系"得紧密,"系"得长久,"系"出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佳 《新闻世界》2012,(7):77-78
"亲和力"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决定其影响力和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要增强"亲和力",应"以民为本,大众话题",应"平等交流,服务人心",应"策划争议,彰显人文",此三点是增强"亲和力"的最基本条件,而完全实现此三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时、度、效"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新闻宣传规律的精炼概括和高度总结,也对地市党报时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为时评的"时、度、效"?"时",就是要及时、适时发声,抢占"第一发声"主动权;"度",就是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尺度;"效",就是要发挥新闻评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作用,彰显舆论引导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