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时期,中国典籍为日人关注,日本使者来华研读汉学经典,把大量的汉诗文集和儒家经典带回日本,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出现了日籍(日本人创作的书籍)在内容上直接引用、创作手法等方面模仿中国典籍的汉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静 《图书馆界》2014,(2):21-23
唐代国力强盛,是书籍编撰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北南亚等邦国形成了以中国书籍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汉文化交流圈,大量的汉文典籍流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许多国家。到了宋代,中国散失海外的书籍以及日本人和朝鲜人创作的汉文典籍又源源不断地回归中国,出现了汉典籍逆向输入的文化现象,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籍的缺失,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上海开战,有地位的人纷纷向西南后方走的时候,郑振铎先生没有走,留在上海,人们不知道所以。战争期间,往往是珍贵典籍出现、散失、易主的时候。而当时,日本凭藉武力抢夺典籍。有位不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而是研究“日本文化影响中国”的学者,叫实藤惠修的,他有部著作叫《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有中译本。  相似文献   

5.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诸如“四书”“五经”等堪称思想深刻、意义丰富、文辞隽永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欲从这些经典人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欲从这些经典人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在1931—1945年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化典籍的掠夺,与其武力侵略中国相伴随,始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目的之一。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献典籍进行大肆地掠夺,对我国化典籍的掠夺与摧残,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10.
李娜  陈红梅 《东南传播》2021,(12):130-132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相似文献   

11.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经典的涵义与汉代经典诠释在中国传统经学中,经典是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也称为“六经”。研究经典的涵义,就有  相似文献   

12.
黄立  白冰 《编辑之友》2017,(8):21-25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界应如何更好发挥其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古事记河已载,大约六世纪末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经朝鲜传入日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一千多年里中国典籍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古文献散佚失传了,在日本却有收藏。清末黎庶昌、杨守敬等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数十种,辑为《古逸丛书》,杨氏另撰有《日本访书志》。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有学者前往东流访求古书,成果颇丰,中日汉籍的交流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日本所藏…  相似文献   

14.
唐代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包括汉字、汉文典籍和政治、科技、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同时日本本国亦开设了官学和私学学习汉语文化。唐代日本人汉语文化的学习,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为此、中华书局约请国内知名学者,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1931-1945年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掠夺,与其武力侵略中国相伴随,始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目的之一。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文献典籍进行大肆地掠夺,对我国文化典籍的掠夺与摧残,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在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舍及藏书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我国文化事业遭到又一次重大浩劫。日军对我国文化典籍的摧残与掠夺的事实,罄竹难书。馆藏文献遭受劫难的情形大致有三种情形:(1)遭日军炮火摧毁;(2)在辗转迁徙途中受损;(3)沦陷后遭日军劫掠。这里,笔者着重…  相似文献   

17.
时培磊 《兰台世界》2012,(13):22-23
从《山海经》开始,中国典籍中就出现了许多对邻国日本的记载的内容,以后历代正史中大多设有专门的日本传记。这些记载对于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大多为单篇的传记或零散的记载,那么何时出现了研究日本的专书  相似文献   

18.
<正>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曾于1905年8月留学日本,1911年3月因家道中落归国。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努力取人之长,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日本"随鸥吟社"汉诗社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不断进行汉诗创作和文化输出,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一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中国留学史  相似文献   

19.
曹立新 《视听》2024,(3):101-104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保护技术的概述,揭示其蕴含的科学道理,指出古代的典籍保护实质上是对其制作材料的保护,通过对古代典籍保护技术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古代典籍技术的精髓,从而促进现代人的典籍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