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2.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在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本文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四条汉子"问题扭曲宣传形成的阳翰笙"反鲁迅"的假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段国超著《鲁迅家世》的意义、特色和成就。认为,《鲁迅家世》打开了鲁迅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便捷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家世》具有资料翔实、思想线索清晰、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鲁迅家世》的问世标志着鲁迅家世研究进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锡荣 《教育》2011,(36):56-56
<正>鲁迅这一生,对很多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他本人的成长历程中,他也受到很多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他发生最直接影响的几位老师:绍兴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在日本时教鲁迅等文字学;鲁迅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而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总办(校长)俞明震,是引导鲁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思想启蒙者,对鲁迅的影响是极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鲁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心目中的鲁迅究竟怎样,本文以翔实的材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爱不释手,纵谈鲁迅著作;知人论世,高度评价鲁迅;发扬光大,号召学习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毛泽东对鲁迅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智钢新著《鲁迅小说研究新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和创新之处:一、对鲁迅小说意义的重新发现;二、对鲁迅身份的进一步认识;三、对鲁迅的思想文化价值实事求是的评估;四、体例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阳翰笙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他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佘娟娟 《现代语文》2009,(9):100-101
“学医”和“弃医从文”是鲁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根据鲁迅同辈友人的回忆和分析,鲁迅学医的动机有四:一是痛恨中医耽误他父亲的病;二是受明治维新发端于西医的启发;三是想要救治中国女子的小脚;四是鲁迅从小深受牙痛之苦。了解鲁迅学医动机的复杂性、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成长中的复杂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看到鲁迅成长中平常、人间气的一面,恢复鲁迅的本来面目,避免神化鲁迅。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鲁学”是一门显学。鲁迅作为新旧时代间承接物的特质,鲁迅作品的高度成熟性,鲁迅思想的忧愤深广,使得一代代学者走入鲁迅的文本世界之中,由青年至中年,从皑皑初雪到皓发白首。历代学者的心血凝结成灿若繁星的研究成果,也基本涵盖了鲁迅及其作品可供阐释与研究的各个层面:鲁迅的思想研究;鲁迅的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鲁迅思想三题》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思想三题,指根柢在人是鲁迅思想的元点;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一要生存———不是苟活,二要温饱———不是奢侈,三要发展——不是放纵及自他两利是鲁迅思想的纲要。以上三题,构成了鲁迅思想的要义与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毁于封建迷信的初恋给鲁迅以沉重的精神打击;严重的自卑心阻碍着鲁迅对受情的大胆追求;坚毅勇敢的许广早帮助鲁迅战胜自卑 ,而使鲁迅获得爱精。  相似文献   

18.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