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泽东最敬重的五位老师徐保均毛宇居老师这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泽东8岁那年进家乡的一所私塾读书,拜塾师毛宇居为师,一直读到13岁。进私塾后,他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毛宇居对学生要求很严。毛泽东听课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但反对死记硬背和私塾的陈规陋习。少...  相似文献   

2.
唐爱华 《考试周刊》2011,(36):47-47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敢于抨击老师教学的弊端。一次,他的老师毛宇居有事外出。老师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在山上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等到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满了一书包。傍晚,他回到学校,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毛栗子,也没忘孝敬先生,挑选了几个大的放在老师的讲桌上。可是,毛宇居并不领情,大声斥责道:“谁叫你乱跑?”“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毛泽东辩解道。毛宇居更加恼怒地说:“放肆!”毛泽东说:“那您听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住他,于是就把他领到一口井旁说:“我让你以《赞井》为题,写一篇文章。”毛泽东围着井转了两圈,出口成章:“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宇居很尴尬,但毛泽东的敏捷才思,令他非常钦佩。毛泽东渴望打破陈规陋习,要求走出课堂。这对我们今天学习语文作文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峰 《河北教育》2005,(18):48-48
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回到韶山,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家乡父老时,特请自己读私塾时的教师、85岁的毛宇居坐在首席,他陪坐在老师身边。毛泽东敬酒时,毛宇居不胜荣幸,摸着银须微笑着站起来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尊师敬贤,应该,应该!”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7,(9):10-11
当过毛泽东老师的人很多,比如徐特立、杨怀中、黎锦熙,还有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向美国记者介绍过的"袁大胡子"袁仲谦等,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或者职业革命家。而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先生却一直在乡村教书,为开拓韶山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韶山一支笔毛宇居,派名毛泽启,是毛泽东的堂兄,又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他1881年生于韶山冲东茅塘,后迁蔡家塘。他的父亲毛福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不出五服的叔伯兄弟,青年时同住在东茅塘,过从甚密,毛顺生与文七妹结婚时,毛福生曾帮助操办婚事。1919年毛泽东曾将父亲毛顺生和伯父毛福生接到长沙休养,并和弟弟毛泽覃与二老一起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5.
《红领巾》2007,(9):8-8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sháo)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shú)读书时的老师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毛主席热情向老师敬  相似文献   

6.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映衬了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再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发现毛泽东年青时代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问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拟就杨昌济先生的言传身教,及与毛泽东的学识和体育的交往进行论述,究其渊源。  相似文献   

7.
少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家住了一宿之后,第二天一早,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看到这一幕—— 小院的井边,只穿着短裤的杨昌济,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他的神情肃穆,动作讲究,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待发觉身后有人,他回过头来,告诉毛泽东他在晨浴,是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全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杨昌济闭目端坐,长长吸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8.
据传,舜帝南巡,见一地苍山如黛,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鸟啼嘤嘤,顿觉爽心悦目,“遂命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山由是得名。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上屋场一栋普通的农舍里。金秋十月,记者踏上这片孕育了中国一代伟人的热土采访,听到许多毛泽东和韶山的师友之间的故事。毛泽东在韶山的师友不少,毛宇居、李漱清、文运昌、邹普勋、谭熙春、郭森、易礼仁等几位对毛  相似文献   

9.
抱病举贤的杨昌济在当年的湖南省第一师范,给过毛泽东教诲和影响的老师很多,如徐特立、黎锦熙、袁仲谦、王立庵、方维夏、王季范等。但是对他影响最为直接,关系最为紧密的,当首推杨昌济。杨昌济187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因世居板仓,所以后来被人称为“板仓先生”。1889年,17岁的杨昌济参加长沙县试,考中“秀才”。之后他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并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农历2月初,杨昌济赴日本留学,行前他更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仍心怀中华…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的历史记述毛泽东师友关系最早的著作,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这部著作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毛泽东的生平和事业,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毛泽东的师友关系。书中记述了毛泽东同几个同学,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以追求真理,爬山冬泳以磨炼意志。他们互相鼓励、互相交流见解。他们最尊敬的老师是杨昌济,从杨先生那里得到终身不忘的教诲。这些记述,正是毛泽东师友关系研究的开端。当然,《西行漫记》还只是涉及毛泽东青年时代师友交往的内容,还不是对师友关系的深入研究,但它确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的开端。 1939年肖三从苏联回国到达延安。5月。  相似文献   

11.
做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什么样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呢?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衡量标准。央视大剧《恰同学少年》不仅全景展现了少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缓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光辉形象。同为青春题材,另一部电视剧《十七岁的天空》则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一所重点高中、一个实验班、一群各有特点的学生、一个年轻教师……一个21世纪的崭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介绍和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著作、教材中,如李锐写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湘评论》编辑部编辑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还有张佶、杨柯、钟舟合写的《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马玉卿、张万禄合写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等书中,都谈到毛泽东为了组织湖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由于要寻找一个暂时能维持生活的职业,经杨昌济介绍,他认识了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于是,“毛泽东被李大钊分派在图书馆作助理员。”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约在一九一七年,杨昌济先生讲授伦理学,所用的参考教材是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泡是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康德主义者,唯心论二元论贯穿《伦理肇原理》全书,但书中也有不少唯物主义见解和辩证  相似文献   

14.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15.
名人佳话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同志8岁那年进家乡一个私塾上学,拜塾师毛禹珠为师,一直念到13岁。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做事就很踏实,待人诚实,无论学做什么事情都很用心。进私塾后。他显得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当时的私塾,老师只教经书,尽管开始时他听不懂,也反对死记硬背,后来不爱读经书,喜欢看流行的小说,如《精忠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但凡是老师教的课,他都认真听,从不胡闹;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做完时,别的孩子怎么拉他,他也不去玩。由于他读书认真、专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介绍和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著作、教材中,如李锐写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湘评论》编辑部编辑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还有张佶、杨柯、钟舟合写的《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马玉卿、张万禄合写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等书中,都谈到毛泽东为了组织湖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由于要寻找一个暂时能维持生活的职业,经杨昌济介绍,他认识了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于是,“毛泽东被李大钊分派在图书馆作助理员。”  相似文献   

17.
题目总题目:《尊师》。小题目五十二列举如下。议论文:《尊师琐议》《师非尊而道不行》《尊师新解》《匠与师》《尊师与师尊》《新师说》《“传道授业解惑”新解》《读报有感》《从几则消息所想到的》《谈“教师节”》记叙文:《烛颂》《烛光师影》《铺路石》《拜年》《师生情》《“严”是爱》《敬礼,老师》《我给老师唱只歌》《这朵花儿献给您》《老师的工作》《作业本上的批语》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上课了!蔡老师唱首歌给大家听听好吗? (师范唱歌曲《绿叶》,学生兴奋地鼓掌。)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老师为同学们制作的MTV《绿叶》,比较一下它与老师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20.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