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在成书过程中有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全书的一个大隐喻,书中通过各种与镜子有关的情节巧妙地暗示出“盛衰荣辱”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恐怕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很突出的。全书总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梦三十二个,前八十回中共写了二十个梦。全书中最长的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次是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的一场噩梦和第一百一十六回贾宝玉再游真如福地。然而,《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紧密地为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作者通过梦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的则是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特别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红楼梦》写梦的手法也是变幻莫测,从不雷同。有时写梦又通篇不用一个“梦”字,倘不仔细看,不觉是写梦;多数…  相似文献   

3.
出梦迷离入梦明--由两个梦境解析秦可卿的存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作为全书诸人物中辈份最低、出身卑微、着墨不多,结局最早的人物形象,都是由两个梦境开始了她的重要使命。在小说中起着联系两大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的主要作用,实现了她存在的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梦境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以其独特的审美作用,为作品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论文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的典型梦境方式进行初步分类,并就其表现作用及其审美效果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文本研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避免“碎片”式研究方法。为此,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整体形态着眼,分析了前五回在全书叙事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意义和功能,论证了前五回叙事结构的独创性,即独立的叙事形态是如何构建的。主要表现三方面:利用过场人物设置对话的空间场景,讲述故事,组接人物;沿着中轴线设置故事与故事的排列和衔接;每个层面故事的意蕴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核的。从而,为解读《红楼梦》全书打开了瓶颈之处。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需要通读全书。受课时限制,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需要确定一个适宜的教学切入口,设计既体现《红楼梦》全书特征又契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群,最终达到对《红楼梦》全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的评点史上,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哈斯宝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除了《红楼梦》主旨“泄恨书愤”之外,哈斯宝的艺术见地也别有洞天,“暗中抨击之法”就是其针对《红楼梦》人物塑造艺术提出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二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0.
谢宗玉 《成长》2007,(2):3-94
习惯睡前读书。习惯躺着读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终于被我在这种温暖的时段、以这样慵懒的姿态读完了。《第二性》本是一本社会哲学书,但我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本小说读了,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与《红楼梦》相同的是,《第二性》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大观园”,里面形形色色的女性的才情、个性、感恩、经历等方面与《红楼梦》里的女人并无二致,只是更显直接,深入,动人心魂。她们不像《红楼梦》里的女性那样有名有姓,她们闯入我的视野就像一个梦境,也像陌生街头那些柔美而神秘的笑容,更让我感叹万端,凭借想象,她们花雨般的心思和言行全都在我心灵的某处嫁接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梦境描写在《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梦境描写能够发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中隐性的一面;梦境描写使模糊状态的性格更加清晰化,使现实生活中已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梦境描写可以更深层次地审视和评价人物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2.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厚厚的一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包罗万象,体大思精,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面对这瑰宝,能够读完全书的中学生真的很少,这除了《红楼梦》本身带来的阅读障碍外,主要还是要反思一下这部书的导读策略。常见的《红楼梦》导读往往选取书中几回内容来开展几次课堂教学,然后就希望学生兴趣盎然地把《红楼梦》全书阅读下去。这样的导读未免过于简单了。《红楼梦》不简单,中学生能把它读下去很不简单,所以只有不简单、不粗糙的《红楼梦》导读教学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乐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梦境描写是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产生了比较好的叙事效果。甚至世情小说之最———《红楼梦》中的很多梦境描写都是从《金瓶梅》里借鉴而来。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甲戌本第一回所提到的五个书名中,《红楼梦》新雅醒目,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又隐括了全书的内容,较之《石头记》及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7.
章认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是真与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19.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