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在重建东方机制的同时丑化东方,使其与落后、情欲等联系起来,从而使西方凌驾于东方。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女书、老同及女性缠足等文化现象。但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并扭曲了这些历史文化场景,以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虚构,从而满足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窥奇心理。  相似文献   

2.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东方主义俯视东方、凝视东方,使得东方主义去东方化。在这一去东方化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为应对东方主义的文化偏见,后东方主义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书法文化世界化成为可能,而强化书法的中国文化身份、积累书法创作的艺术经验、在海内外全方位践行文化书法理念、大力培养书法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使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东方主义是西方虚构东方的一套思想体系,其话语霸权阻碍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对<南岳之秋>中意象的分析,体现了英国现代诗人燕卜荪对东方主义的话语成见的有意识纠正,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思维定势,并探寻了燕卜荪在后殖民语境中再现真实中国的思想根源.同时,阐述了东方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揭示了超越东方主义需要东西方学者的共同努力,要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就必须具备回归历史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纠正.  相似文献   

4.
周淑媛 《海外英语》2013,(9X):175-178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瞭望东方周刊》:在对待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全盘否定的历史虚尢主义与全盘肯定的文化复古主义两种倾向,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7.
作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美国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话语。同时,美国东方主义有其特有的种族主义维度。文章结合美国排华反华的历史和美国东方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来分析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相似文献   

8.
张艺 《考试周刊》2010,(7):29-30
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指出谭恩美在建立一个中美文化相互理解与交融的理想社会同时.中国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资源必然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萨义德作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旗手,在其皇皇巨著《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主义将东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与人民当作异域猎奇的风物使其本质化为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历史建构,这种建构使东方沦为西方的他者,分离了自身的文化认证从而在西方赋予的镜像中参与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殖民话语行动。本文试图从萨义德的批评立场出发沿着其从拉康及福柯继承而来的学养轨迹进一步探讨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政治欲望是如何运行其殖民话语模式的。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12.
石田颖宏 《海外英语》2014,(19):180-181
Amy Tan’s well-known masterpiece The Joy Luck Club has been discussed by scholars and writer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topics main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the role of immigrants, Androcentrism and so forth.However,“The Other”of Orientalism is rarely talked about. So this paper probes "The Other" in several aspects.  相似文献   

13.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品不仅表现了萨义德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在后殖民时代,对于中国现实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对基帕尔·辛格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通过对基帕尔·辛格形象的塑造,一方面重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另一方面呈现了基帕尔治愈创伤,重新找回自我进而消解东方主义的过程。随着小说人物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深入,推动了东西方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东方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对东方表面上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东方的轻蔑和仇视态度,表现为将东方丑化和妖魔化;另一种是欣赏和向往东方,表现为将其美化和诗意化。西方人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构成东方主义中的钟摆现象。然而这两种观点表面上似乎是对立的,但实质都是将东方异化成"他者"形象,都无益于东方真正以和西方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固有模式,将东方从对其非常不利的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