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和农民是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农村人口众多和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镜子。我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大都在他的作品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和展现出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这并不单纯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意志,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和时代的命意使然。早在三千年前问世的《诗经》,就有不少描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动人篇章。至于近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虽如是,但却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在熟悉、探索和描写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达到鲁迅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城乡劳动者,但多数作者注意的仍不是工人和农民,而是知识分子。鲁迅则采取了与此不同的态度,开拓更有新意的题材。鲁迅是熟悉农村社会,了解农民生活的伟大作家。农民问题是鲁迅注意的中心,描写农民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和鲁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地位正相适应。农民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塑造了许三观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的典型形象,提供了一部极左路线下老百姓的苦难史。作品以冷静客观的语言行动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作品实现了作家在思想艺术上的又一次飞跃:将先锋学和现实主义写作较为成功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现代主义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景物描写是指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中,它是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景物描写也是典型性格形成的依据之一。在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也不失其重要性。作者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有时,也通过景物描写来暗示、象征某种思想或追求。因此,不少作家在景物描写时,都充分地调动一切描写手段,尤其是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把它写好写活。本文着重论述在景物描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修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是景物描写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辞格。文学作品中为了渲染气氛、塑造形  相似文献   

6.
青楼生活是宋代传奇作家颇为关注的题材。这类作品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在妓女形象塑造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妓女生活的描写更为世俗化;推崇妓女之“才“,塑造了大量的“才妓“形象;理胜于情,道学色彩十分浓重。宋代传奇中青楼题材的作品虽无法与唐传奇中的佳作相媲美,但它们带有更为明显的时代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蕴涵,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试以《林家铺子》为例,分析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作家在创作时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社会生活,但同时又是从生活出发,通过所描写的生活本身引出历史的结论。也就是说,作家在描写社会生活时,已经把所要描写的社会生活用马列主义理论透视过了,而不是用形象来图解理论。其主要特点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冲突、发展往往由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着。因而,所写虽是一时一事,  相似文献   

8.
青楼生活是宋代传奇作家颇为关注的题材.这类作品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在妓女形象塑造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妓女生活的描写更为世俗化;推崇妓女之"才",塑造了大量的"才妓"形象;理胜于情,道学色彩十分浓重.宋代传奇中青楼题材的作品虽无法与唐传奇中的佳作相媲美,但它们带有更为明显的时代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蕴涵,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一篇谈及当代文学创作、呼唤更多的“第一流”作家出现的文艺短论中,高晓声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以放置在王蒙之后的显著地位被文章所提到(见《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一期),这决不是偶然的。高晓声作为一位以农村题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家,他的小说在准确地揭示农民的精神世界,深刻地描写农民的历史命运,正确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前进的历史经验方面,均达到到了许多作家不易达到的历史高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很高声望。《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巅峰之作,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作品通过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表达了深邃的内涵。小说里的人物及主题传达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勇敢自信的化身。主人公桑提亚哥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典型。通过作品中老人的精神与命运,深刻刻画了作品的主题:"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相似文献   

12.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作品,其中有不少现实性的描写,表现在儿童生活的现实性、下层人士生活的现实性以及司法的现实性等方面。然而,小说中也出现了不少童话性的描写。究其原因,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狄更斯童话性话语系统的关系项主要有客观环境、自组织,以及狄更斯的创作态度等。他的现实性描写,真实再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苦儿童艰难的处境,而童话性的描写。则是其对社会自上而下改革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在中国艺术形象之林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它们揭示着旧社会的面貌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提供着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有着深远的典型意义.综观鲁迅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描写人物的基本原则是力求神似,从来不孤立地静止地描写人物的外貌.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传神的写意画,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有时  相似文献   

14.
《沉沦》里创造的"零余者"形象与五四退潮后的青年的精神状态相呼应,使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造成了一股"郁达夫热",也被现在的文学爱好者所倾慕,大多数评论者研究的都是其中的忧郁青年形象和作品中流露的弱国子民的强烈情结。笔者在阅读时,却被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所打动,郁达夫在《沉沦》中的景物描写占有不少篇幅,并大多由景物牵动小说情节和小说主人公情绪的发展,因此对于景物研究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之一。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小说作为叙事文体的范文,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如何通过小说教学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文课中的小说分析与文艺评论中的小说评论,其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语文教学的对象是缺乏文学修养和社会经验的中学生,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讲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此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偏离语文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作家与作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另一方面,小说是以塑造和刻划典型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教学中若脱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单纯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其中的女性要么是软弱可欺,要么淫荡无耻,正面女性人物却带有明显的男性化色彩,这种女性形象塑造不能认为是作家对女性的淡薄与贬斥,也不是女性人物人性的异化.小说文本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和我国古代以来经过儒家道德影响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公众心理和对女性的偏见有密切关系;也和水浒故事在市井社会丰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市民阶层的好恶与道德判断有密切关系.小说中有关具体的对女性的描写,是市民阶层的认知反映,表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对世代累积性作品的道德影响,而非小说作者对女性独有的仇视.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是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小说以敏感的心理描写、朴素的人文主义情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茨威格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大多都是失败的,他们迫于生存和情感的压迫,遭到命运的捉弄和安排。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大悲大欢的离奇故事,相反它们多以平淡的叙述见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其小说的张力。文章将围绕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展开讨论,究其根源所在,进而研究茨威格的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杰作——《茫茫黑夜漫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塞利纳一生写过9部小说,《茫茫黑夜漫游》是其代表作,它集中地包容了作者小说的写作题材。从思想内容来看,这部小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描写:战争,殖民主义在非洲,美国的繁荣和工人的艰苦劳动的对照,巴黎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并非不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集中在一部三十几万字的小说中加以描写,却是独一无二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3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有的甚至是当时最重大的问题。小说通过这些问题的描写,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善于运用简洁、自然的口语化的语言,是该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独特创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农民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茅盾小说中农村题材描写的得与失。不妨先作一纵向考察。 (一)且从“摸索而碰壁”①谈起。在茅盾最早的小说《蚀》三部曲所展示的大革命时期的巨幅画卷之中,便出现了农民的身影。如《动摇》就描写了农民们建立农会、抗租抗税,“肩着梭标”开进城镇以及斗争路入混乱、自戕的真实图景。如果说这还只是“采英拾贝”的背景式描写的话,那么《泥泞》(1929.4)这篇写于日本的小说,则是茅盾真正专写农村的作品;如果说《动摇》中的农民形象已带上了一些“阴影”,那么在《泥泞》中这种“阴影”又就有了扩大。清一色的落后不堪的农民形象使茅盾自己也意识到这“失败”②了。由此,也给他添加了“不  相似文献   

20.
<茉莉>是印度裔美籍作家的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当然,小说中并不是只有女主人公具有双性气质,三个男性人物也是双性气质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无论女性和男性自身有多完美,都不能排斥对方,只有彼此理解,彼此融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与完美.在男女两性冲突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两性已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双性同体的理论 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