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均以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垂名世界文学史。两者相比较,尽管其产生的年代和地域相距甚远,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方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犀利辛辣的讽刺艺术。本文对这两部小说的讽刺艺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夏芳 《考试周刊》2009,(25):20-2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两部长篇小说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辛辣的讽刺艺术成就屹立于我国讽刺小说的前列。在艺术上,它们有着许多异中见“同”之处。其一。从描写对象上说,两部都写“儒林”或“士林”。其二,从表现方式上说,它们部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是讽刺文学中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世立 《华章》2007,6(9):184-184
作为明清小说名作的代表,《镜花缘》除了具有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之外,其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小说的讽刺艺术上.和古典讽刺小说巨著《儒林外史》相比,《镜花缘》的讽刺技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戚而多谐;婉而多讽;寄寓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其中,寄寓性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是《镜花缘》的独创.  相似文献   

5.
袁媛  袁群 《考试周刊》2010,(2):34-35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等特征,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更加为小说的批判力度增色不少。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特别是反语手法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反语讽刺艺术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讽刺小说,它把我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那样:"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小说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讽刺手法运用上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7.
秦川 《九江师专学报》1997,16(1):76-78,85
讽刺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两部古代小说;李渔的《十二楼》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一比较,寻觅其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清中叶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剌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是一部在人生边上审视人生的小说, 1947年在上海初版时,在国内外文坛上就引起了轰动。之后,这部小说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现早已被改编…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艺术上也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突破了前人的藩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说-听模式,确立了性格结构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成为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标志和转折点,从而最终确立了其在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章通过对《雪》的阅读反应描述,展示了本中存在的强烈的反讽效应: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确定了《雪》的象征意蕴及其反讽手法。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是现在散文理论界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散文是允许虚构的,但散文的虚构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同时,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同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的真实与虚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4.
布尔加科夫,苏联时期富于创造天才的作家,因作品中流露的对苏维埃现实的怀疑与讽刺而遭到那个时代的压制与贬斥。其中期代表作《狗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与独特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5.
欧阳予倚是我国现代在戏剧艺术上的一位“全材”;喜剧是他的戏剧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和妇女问题取材.适步从单纯的爱情喜剧发展为较广泛的社会讽刺,风格由温婉、轻松的明快、泼辣,结构精巧,喜剧性强,是其喜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其喜剧代表作《屏风后》明显受到欧洲世态喜剧《造谣学校》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痖弦的名诗《船中之鼠》,以多彩的情境反讽为特色。本文析其为虚拟性反讽、命运反讽和心态反讽三个情境反讽类别,并对其相应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翻译注重的多是原著与译著之间的文本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原著的语用意义,以及部分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个案结果显示: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其中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能帮助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的文化意义和语用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社会历史分析法能帮助翻译批评工作者更客观地发现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How Children Understand Sarcasm: The Role of Context and Intonation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To recognize ironic sarcasm, adults may rely on either of 2 cues: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utterance is made, or the speaker's intonation. In 2 experiments comparing third graders (8–9 years old), sixth graders (11–12 years old), and adults, we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use these cues. In the first, children were able to recognize sarcasm when the speakers used sarcastic intonation but failed to do so without the intonation cue, even if the context strongly indicated a nonliter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subjects delivered dialogue with intonation they deemed appropriate—and justified their choices—based on contexts that either suggested sarcasm or not. Young children again appeared largely oblivious to contextually implied sarcas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initially depend more heavily on intonation than on context in recognizing sarcasm.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到1966年,作为权威文学杂志的《人民文学》-直重视图像的视觉表达.这里通过对发表在这一时期《人民文学》杂志上的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分析,阐述在功利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图像如何成为《人民文学》杂志建构民族文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首先,它是讽喻体小说,运用了对比、影射、反语、夸张、滑稽模仿等讽刺手法。此外,小说中的讽刺语气也各不相同,有诙谐、嘲讽、揭露和漫骂等,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在继承前人学遗产的基础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