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拜伦之心态可谓绝妙而精辟地概括了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个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既不能缺少女性形象塑造,又如何去塑造女性形象的问题.在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地存在这种矛盾心理.贾平凹,这个朴拙的陕西汉子自在文坛上刮起一股商州文学的旋风之后,其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指出了贾平凹散文的一系列阴性气质,如贾平凹散文中的“月亮”、“土地”、“石头”等审美意象和对女性的描写。并从作家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所接受的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气质形成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3.
从芙蓉姐姐异化的形象中,男性畸形的女性审美观念暴露无遗;从李宇春的“中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继续突围,不断从正面打破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从二者逐渐回归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来看,男性话语权力和大众传媒的规训实在是太强大了,揭示了女性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的困境和隐含的陷阱.  相似文献   

4.
“商州”的山水,永远落在贾平凹的记忆中。贾平凹发挥自己的艺术和审美才能,营造了“商州世界”。“商州世界”系列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清逸、隽永的审美情趣,显现出与阳刚相对的“阴柔”美。他塑造一系列女性形象,表现传统文化中的美融合到新生活,古旧文化在新时代被抛弃。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可以看作是男性写作的代表,而陈染则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面旗帜。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主义立场的矛盾。在通过对这两位作家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探讨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强调用社会效益检验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作为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并且追求审美价值载体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性,追求审美形态的丰富多样性。只有用邓小平审美价值观作指导,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富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一切向钱”看的媚俗的创作倾向,横移现代主义的创作倾向,“表现自我”、“非英雄化”、“零度感情”等创作倾向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各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路遥在其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宏阔的社会生活叙事的审美艺术建构,有一种雄浑壮阔的美,不失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相融会的美;陈忠实的文学审美追求是一种道德力量的美,并融于现实生活,有其蕴涵沉稳、真实质朴的美、刚毅人格的美;构成贾平凹生命情感、文化精神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爱与美,在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善于发掘生活美、生命美、人生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特别是“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塑造女性形象时,在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示、女性精神价值取向的构设及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阿袁小说《郑袖的梨园》通过一个套层结构来写女性自我救赎的复仇故事,在一个倒置的两性关系中,作者试图表现女性意识的强化,但由此女性却被恶魔化。抗争与颠覆男性话语,却使作者或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也成为非平等审美的残缺的女性意识。同时,作为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小说中的“去知识分子化”,使人物出现了知识分子精神蜕变和失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浒传》中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剖析,论证了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祸水观”、“天理与人欲的矛盾”、“男尊女卑”等落后的女性观,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造成了对不同性别人物形象所采取双重评价标准和不同价值取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作品蕴涵了审美各异的叙述对象、叙事模式和形象谱系.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贾平凹作品有着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贾平凹作品不变的艺术旨归和启蒙话语、民族立场、生态视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对乡村的批判和崇拜,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眷恋,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表现、成因以及化解,认为职业女性继续教育遭遇了现实与传统、外来压力大与内在需求小的矛盾;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价值取向是矛盾的客观成因,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矛盾的主观成因;化解矛盾的途径是营造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继续教育人本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即他对女性所持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从男权视角出发的,其审美追求,审美情趣的陈腐没落以及对女性“物化”存在状态的肯定与张扬,分别反映出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女性命运在影视作品里有充分的展示。女性命运不同的描述 ,表现了艺术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共同的审美取向体现为 :如诗一般爱的轨迹的描绘 ,象戏剧一样爱的矛盾的展示。在充满激情的吟唱中 ,展开对女性命运多样而深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传媒“女性化”趋势是后现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女性化”的实质是女性在传媒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传媒“女性化”与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形成一种悖论关系。传媒作为女性形象的强大塑造者,具有为女性建立新的行为标准的潜力。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者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中公主的角色,是通过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典型的公主,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发展成为一整套关于理想女性的“女性气质”:美丽、忠贞、温驯、被动和顺从。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一样的女性角色的形塑,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长。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是一曲英雄赞歌,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作者不仅刻画一批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男性英雄,也刻画一些女性英雄,这些女性英雄像男性一样地英武豪迈,这是作者对女性的新的审美取向;但是作者却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下不自觉地使这些女性形象有失扁平,本文以分析扈三娘为例来看作者妇女观的取向。  相似文献   

19.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20.
南音千百年不断变化发展的流传与传承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观的变化与发展.清末民初至今南音唱腔从以男性唱腔为主到以女性唱腔的转变、现今革新性唱腔与传统性唱腔的并存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审美的时代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