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历史教学准备中的基本环节,直接影响了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准备应该建立在从不同角度吃透教材和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而为达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及效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文森 《成才之路》2010,(36):48-48
叶圣陶老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教材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个性化实施教的方法,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摒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真正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蒋晓燕 《考试周刊》2011,(55):54-55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认识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比教教材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立足文本,  相似文献   

4.
1教学分析1.1教材分析"函数的应用"在教材(人教A版数学必修1)中独立成章,体现了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新课标基本理念.本小节在知识结构上是函数的基础知识和上一节"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自然延续,教材要求根据背景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因此,教师要用"活"教材,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相似文献   

6.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7.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以下简称"教材")第2.5节"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一课时的内容.从实际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对本节课不够重视,通常只是简单地讲解几道例题、布置几道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了解、感受"向量法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另一种方法,缺乏对教学目标任务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现笔者将自己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概述如下,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就是教师的备课解决好了以下问题: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0.
袁付坤 《贵州教育》2011,(19):44-44
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家宁鸿彬也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材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作为艺术类的一个学科,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我们从事的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知识,还应适时渗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教育,增强学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张红梅 《教师》2011,(36):42-4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并慢慢地迁移到平时的教学之中。然而"用教材教"到底教什么?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知,也就会提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本文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这一单元的教学,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通俗地说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正确领会、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不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照葫芦画瓢"、机械照搬教材,导致学生很难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需要,甚至出现学生探究方向性的偏差,致使课堂教学总有"教不到位""目标达成不理想"等缺憾。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符合科学性的"创造化"改编,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陈丽婷 《考试周刊》2010,(51):34-35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作文教学的美跟教材直接相关。教材是通过教师的"教"才"活"起来的。新课改实验教材,目的是把作文教学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激活。在此,我谈谈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教材选文的"定篇""用件""样本""例文"四个不同类别的角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分别是: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用教材教"不可绕过"教内容";发现"例文"的示范作用,"用教材教"的重心应垂向"教方法";注重"样本"的独特价值,"用教材教"要充分关注"教过程";发挥"用件"的实作效力,"用教材教"要实现教学有效。  相似文献   

19.
崔峦先生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当前某些语文课堂教学中"乱花渐欲迷人眼"已经使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大为褪色。而当我们无数次被乱花迷眼之后,重新把眼睛定格在教材上时,我们明白了:大道至简,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需要把握住教材,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凸显出教学之根本,简约而不简单。  相似文献   

20.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