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早期的报纸副刊一般都脱离现实,是静态的,内容多为琴棋书画、掌故轶事等。但由于报纸是新闻纸,副刊在客观上总不能与现实完全隔绝。由此可见,副刊的动态性是报纸的规律决定的。只有永远保持强烈的动势,副刊与报纸的整体精神、与读者读报时心理状态才是和谐的,才有时代感,并赢得读者。要使副刊产生动势,必须从二个方面人手,即与新闻版配合,也可开展笔谈、讨论;针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动向,注意动中有静。 副刊的动势应来源于与新闻版的配合 报纸的主体是新闻。社会主义报纸的副刊是围  相似文献   

2.
提到时效性,媒体人首先会想这是新闻报道中的概念,对于副刊的时效性,尤其是文艺副刊的时效性,虽然近年来也见诸报刊杂志,但相对来讲,还是相对陌生的提法。笔者以为,所谓文艺副刊的时效性,其实质依然是副刊延伸报道、配合报道功能的体现,只不过这种配合更加注重副刊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性,更加注重配合延伸的方式和技巧,更加注重报道...  相似文献   

3.
文学副刊尤其是党报文学副刊,作为报纸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配合报纸的其它版面,完成报纸宣传的任务。文学副刊固然要遵循文艺的一般规律,为读者提供内容精美、品位高、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但如果对办刊宗旨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它应承担的宣传职能,游离于报纸整体的宣传方针、任务之外,则容易出现办刊导向上的偏差。 《湖北日报》“东湖”文学副刊是开办时间较长、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的一个副刊。近些年来,该刊坚持正确的导向,围绕报纸的宣传方针、任务,积极做好配合宣传。简要总结分析“东湖”副刊近些年来配合报纸宣传的实践,笔者认为,文学副刊在宣传上要把握如下重点: (一)对国家和省的重大政治活动、事件,重点建设工程和一段时间内的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文学副刊要积极认真配合宣传。如1993年12月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1995年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长江二桥通车;1996年的“抗洪救灾”;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香港回归和三峡截流等,“东湖”文学副刊都积极认真组织稿件和专版,浓墨重彩进行配合宜传。类似上述重要事件是报纸当时的重点宣传对象,文学副刊如对此采取趋避淡漠的态度,就难以体现配合宣传的职能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给刘建勋、韦国清二同志的信中,除提到社论、新闻、版面、理论外,还提到了文艺。报纸上的文艺宣传,形式很多,文艺副刊是主要形式之一。办好文艺副刊,是发挥省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们感到最中心的问题是副刊如何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问题。毫无疑问,党报的文艺副刊,应该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路綫的典范。它应该富于群众性、战斗性,更应该紧密地配合生产、配合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任务。广西日报的“山地”副刊(从1959  相似文献   

5.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组成部分。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如何体现于副刊文章的艺术性之中,从前年7月份开始,兵团《新生报》进行了一年多的尝试与探索。副刊不“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生报》有专门的读者群,我们报社上下都明确认识到,副刊不是报纸的“附庸兵”,而是“方面军”,它同要闻版、教育版一样,是向服刑人员宣传党的劳改工作方针、政策,配合中心工作,为服刑人员转变思想、净化罪犯灵魂服务的。我们报纸副刊登载的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杂文、美术、篆刻、书法等,尽量不游离于劳改题材之外,如报告文学《犯人与孤女》,《魏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到办好副刊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为政治运动和生产建设服务。在每项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中,副刊都应力争及时配合,跟整个报纸的宣传步伐一致,使报纸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能及时地配合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副刊上的言论就显得特别重要。安徽日报的副刊,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特别强调了言论在副刊中的地位,并且,确定了以杂文挂帅,主要依靠杂文这个形式来配合实际斗争。安徽日报上的杂文是在肃反斗争中出现的,当时叫“杂谈”。杂谈在揭露暗藏敌人和批评麻痹思想上,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系统质是它的新闻性,那么作为子系统的副刊当然也应具有新闻性。有无新闻性,将决定它能否作为整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占居重要位置的有机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有无新闻性也影响着副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身的功能与魅力。从副刊与报纸新闻的关系来看,要使二者产生最佳相干效应,即优化二者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可体现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微观配合,一种是宏观配合,所谓微观配合即针对具体新闻的延伸补充,如结合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杂文、随笔、漫画等形式,对新闻的主题、意义加以开掘、加以强化,或对历史背景、有关知识予以介绍,予以阐释;亦可运用报告文学特写等形式对某些新闻人物作深层的、整体的反映。所谓宏观配合有两层意思,一是副刊的内容基  相似文献   

8.
副刊初探     
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焱 《新闻知识》2000,(9):38-39
党报“周末版”是党报副刊的一种,也就是每逢周末出版的党报副刊。 我国早期的报纸副刊,内容大多是诗文、琴棋书画、掌故轶事,还有“鸳鸯蝴蝶派”小说,甚至谈妓女、捧“戏子”,与“正刊”内容并无关联。至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副刊为了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将副刊的宣传报道与新闻版作配合。而今我们的党报副刊,更是报纸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党报正刊是报纸的主力军的话,那么“周末版”可称为报纸的一个方面军。 80年代,鉴于十年动乱中报纸的千人一面,着重刊登文艺作品的报纸副刊格外受欢迎,各报纷纷创办的“周…  相似文献   

10.
杜京 《传媒》2015,(10):32-34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别于新闻版面和栏目的传播形式.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早期报纸副刊的内容主要是小说、杂文、笔记等,多为闲情雅致的“消闲文字”.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将副刊用于配合新闻版面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专刊与普通副刊有很大区别,普通副刊以版面可读性为主,经济专刊则不同.经济专刊既要不断提高版面可读性,又要积极配合广告经营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版面策划拉动广告创收.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带来我国报业的空前繁荣,各地报纸纷纷扩版、增刊,体现在副刊上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副刊“分流”,功能扩大,各种专刊、专栏应运而生,一改过去的老模式、旧格局。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报纸副刊应唱什么调子,尤其是地方报副刊如何提高品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要闻版相呼应,高奏时代主旋律,给读者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 党报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闻版的“配合”、“延伸”和深化。因此,副刊要把配合宣传好党的中心工作放在首位,其“表情”和“声调”不能游离于要闻版之外,另打一面鼓,另敲一面锣。 在扩版、增刊热潮中,有些报纸副刊淡化宣传的党性原则,片面理解“中性”宣传,追求所谓的“生活化”、“趣味性”,致使—些凶杀、奸情、宣泄颓废情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稿件充塞于版面。有的甚至刊登黑幕大曝光、师生恋之类的稿件,配以刺激感官的图片,招徕读者,降低了报纸的格调,产生不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行业报与综合性报纸相比,报道面相对来说比较窄,因此行业报的副刊办起来难度要大一些。如何在“报纸大战”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自己的“专业味”特色,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是行业报副刊编辑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 行业报副刊应面向职工 副刊是一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副刊,使其起有效地发挥配合“正刊”新闻的特殊宣传功能,需要我们既要把握行业报副刊的特性,又要重视处理好副刊角色面临的问题。 报纸副刊与其他版面既有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这种特色,除了表现在思想性和新闻性之外,更多的则表现在文学性、娱乐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副刊的功能上。 传统的行业报副刊,内容一般比较单一,形式单调,但与职工群众的生活较为贴近。近年来,面对新闻改革的大潮,行业报的副刊也在悄然变化,即更加面向群众,贴近生活,而且内容丰富,版面美观。  相似文献   

14.
如何办好地市级报纸文艺副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反映和谐民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积极的舆论导向,是文艺副刊贴近读者、服务社会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的诞生与确立,人们首先要索取的就是个性特征或风格。缺乏特征或风格的事物,是无法获取人们的认可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报纸副刊在长期的运作与积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强立的风格或特征,作一尝试佳的考察与探讨。柔婉而曲折地贴近新闻从理论上说,在报纸副刊风格或特征的形成与确立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二律背反。一说副刊要反映时代新潮,与新闻同步,紧密配合政治中心宣传。一说副刊大多是广义上的文学类文章,这类文章有自己的规律性,不能配合新闻。作为同具真理性的两个对立的命题,它们又都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与样板。但这两个对立命题所呈现的风貌与状况,都不是副刊的常态,也不能体现副刊的美学风格或特征。副刊在正常状态下呈  相似文献   

16.
延安报自1979年复刊以来,不断改进副刊。除每周一期文艺副刊《杨家岭》外,又增加了综合性副刊《周末》和《文艺生活》。现在每周三期都有副刊,并且内容丰富,品种多样,颇受各方面的读者欢迎。该报的副刊,在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花了不少功夫。为了配合党的宣传中心,每年都搞一两次征文活动。象《八十年代》《纪念党的六十周年》《我爱陕北》等征文,得到了省内外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的支持。仅《我爱陕北》征文,就收到各方面来稿1,500多件。  相似文献   

17.
首先党报副刊也是党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也不能离开党性原则,也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机配合,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也是建立在党报的新闻原则这个基础上的.文艺副刊虽然在时效上经常慢半拍,但是它能够通过文艺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艺术地表现出来,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专刊与普通副刊有很大区别,普通副刊以版面可读性为主,经济专刊则不同.经济专刊既要不断提高版面可读性,又要积极配合广告经营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版面策划拉动广告创收."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到原创性、服务性、商业性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既不断增强版面可读性,提高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又很好拉动经营创收.  相似文献   

19.
王前 《新闻世界》2010,(11):73-75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余玉 《编辑之友》2015,(3):104-108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副刊实现了从消遣性向公共性转型,为我国报纸副刊奠定了光荣传统,对副刊良性发展影响深远.五四副刊在形式上通过公共栏目设置、开展平等对话、进行公开争鸣和开展民意征询等方式,为五四知识分子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同时,在内容上通过加强公共议题讨论和私人话题公共化处理等方法凸显副刊公共性.五四时期副刊公共性也有其历史局限生,即副刊构建的“公共空间”很不完善、学理与趣味之间失衡以及副刊“半公共性”与“伪公共性”出现,销蚀了“公共论坛”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