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第一讲 概述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先生毕生武学精粹,由当代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名家、二位先生的得意弟子冯志强先生创立于世的优秀拳种。冯先生经过半个多世纪对陈式  相似文献   

4.
"继中九式飘灵太极拳",是继"继中21式养生太极拳"、"继中18式通灵太极拳"之后的又一姐妹篇。它是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王继中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修炼太极拳实践中,注重在继承传  相似文献   

5.
十三妹 《武当》2009,(6):14-15
“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者是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继中先生创编。继中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自幼随父修炼太极拳,后师从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际太极拳特级大师宋蕴华,至今已近六十个春秋。先生是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真诚为中老年朋友授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被中老年朋友誉为“搭建健康平台的人”。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6,(1):18-18
1934年出生,吴式太极拳大家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马岳梁先生之子。7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吴鉴泉学习太极拳,继承了吴式太极拳精髓。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现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出版有《太极本义》等专著。  相似文献   

8.
张天绪 《武当》2008,(8):36-36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先生,自1964年师从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老先生修炼武当赵堡太极拳以来,四十余载如一日,太极功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瑞先生谨记先师发扬光大太极拳之师训,在自己修炼的同时,以弘扬武当拳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太极拳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10.
殷海昌 《中华武术》2004,(11):34-34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5,(11):50-50
后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又入杨先生门墙。上世纪40年代初,李经梧先生带艺拜师,再拜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发科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缠丝劲。至5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李经梧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式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  相似文献   

12.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4,(4):14-15
开春以后,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越发地忙碌起来了。除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四晚上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太极拳俱乐部教授太极拳,以及周六到中山公园太极拳辅导站课徒授业外,崔仲三先生还和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合作,进行电视太极拳教学。这个电视太极拳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在摄影棚里录制节日,而是走人居民社区,进行现场教学,直接把太  相似文献   

14.
王继中  十三妹 《武当》2010,(2):15-16
“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是“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的姊妹篇,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在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一直倾心于祖国的太极拳事业。他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太极拳,从习练太极拳中受益。他感受到许多上班一族正被亚健康所困扰,被疾病威胁,  相似文献   

15.
张宝银 《武当》2012,(5):21-22
山西交城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陈有山先生,其拳艺师承杨门嫡传田兆麟大师一脉。田兆麟先生拳艺传蔡琅亭先生,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陈有山先生为田兆麟先生拳艺第三代传人。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的《太极拳谱》,陈有山先生珍藏多年。笔者将陈有山先生珍藏的《太极拳谱》原原本本地复印了一份。谱中有田兆麟先生的题字,"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其余全部文字何人书法誊  相似文献   

16.
李长洪 《武当》2011,(9):23
1985年秋,我拜王海洲先生为师,走上了习练赵堡太极拳之路。恩师师承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张鸿道先生。是赵堡太极拳的十二代正宗传人。在二十余载赵堡太极拳修炼中,我时常为恩师探究太极拳真源的无畏精神所感动,被恩师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折服。为恩师著书立说无私阐秘的大师风范而赞叹。这些年,王海洲老师先后被评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习练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左至右依次为:上海体院教授、武术家邱丕相先生,武术界第一个教授张文广先生,中国武术院副院长张三先生,中国武术专家门惠丰先生,中国武林百杰李承祥先生。早在150多年前,武式太极拳宗武禹襄就提出了习练太极拳的最终的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春。”太极拳,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呢?太极拳是育,是武术,是东方文化,从起势到势,身是太极,手挥八卦,脚踏五。太极拳是体育。体育可分为竞技育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包括:全锦标赛、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群众体育包括:现代体育和民族育。民族体育…  相似文献   

18.
张钰 《武当》2005,(6):30-30
山西文水县南庄镇汾曲村享誉一方的太极拳明师,文水县太极拳协会顾问王志宏先生因年高患病,于2005年4月20日不幸谢世。王志宏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学练,研习杨式太极拳长达60多年,  相似文献   

19.
祁月华 《武当》2005,(5):62-62
为促进太极知识的普及,推动香港太极拳文化活动的发展,香港赵幼斌杨式太极拳推广协会(WWW.taichi.org.hk)于2005年1 月27日在香港成立,左秀玲当选为协会首届主席。协会聘请杨式太极拳之宗传赵幼斌先生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太极拳总会创会会长马伟焕先生、会长余霭详先生、前任会长罗琼女士、总教练关镇海先生和谭德番先生以及香港太极拳界代表陈励雄女士、黄丽香女士、邱莲珠女士、林小梅女士等出席了协会的成立大会,并作了精彩的表演。自赵幼斌先生来港授艺以来,从学者甚多,敬服者众多,故其门生于2001年在香港沙田成立赵幼斌(杨  相似文献   

20.
严翰秀 《武当》2011,(11):25-28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台湾郑子太极拳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论坛暨郑曼青先生110岁诞辰纪念会,86岁的台湾郑子太极拳名家徐忆中是郑子太极拳研究会的多届老会长,也是这次大会的会长。会间,我对徐忆中会长进行了采访。徐忆中会长是郑曼青宗师的弟子,毕生热爱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把源于杨式太极拳的郑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绝艺"继承和发扬光大。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为这次大会题词曰:"绝艺千秋,曼青先生一百一十岁冥诞纪念",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