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修订版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大量新饲语,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语言的演变,其中“订金”就是一个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词条。《现汉》在“订”字条下对“订金”一词的释义为:“定钱。也作定金。”在“定”字条下对“定金”的释义为:“购买或租赁时预先付给的一部分钱,作为成交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唐宋 《教师博览》2005,(11):42-43
7月26日,有着近50年编修史的经典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第五版在京首发。从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开始对《现汉》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工作。经过整整6年时间,第五版《现汉》终于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读见面了。  相似文献   

3.
《现汉》第6版收录了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本文分析了自第3版以来,《现汉》对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的增删情况.指出收词的变化体现了生活和语言的发展变化,编纂者对词语的收录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较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而言,删减词语2000多条并标注了词类。就删除词而言,本次修订主要删除了一些过古、过旧、过偏、过“方”的词。新版《现汉》的增词删减词工作折射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语言的发展,它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另外,新版《现汉》的删除词语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6.
李芬 《现代语文》2007,(7):114-115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广泛使用的一部词典.无论是在词条的收录上还是在词语音、形、义的注解上,《现汉》一直都在跟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完善,2005年《现汉》第5版也已问世.对于《现汉》第5版中词条的增减以及词语的释义体系的优劣都有不少学者做过分析,对单字,双字词,三字词以及成语的研究更是成绩斐然,但对于五字词以及字数更多的多字词的研究却很少.所谓五字词即由五个字组成并定型的语言单位.既然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都追求语言的简明性,那么经过长期的简省选择仍然保留下来的多字词就更值得去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云美 《现代语文》2013,(1):156-157
《现汉》(第5版)通过释义用语的调整、释义结构的调整以及添加“的”字等手段使属性词释义语言较之前几版更加准确、精简、规范.但仍旧在释义的语言结构、释义用语、括注等多个方面存有缺憾,这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性上.我们认为,释义结构、释义用语、括注都要体现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汉》的质量,方便读者的查阅.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汉语成语中,有些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里的一般读音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简言之,就是由于语音不断发生变化,而作为成语却为了保存原来的语义而保留着不少古代语音的遗迹。例如“车”字,现代普通话里读成chē;而在“丢卒保车”这个成语中却要读为jü。这是为什么呢?查汉末刘熙的《释名》得知:“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刘熙是用声训的办法来解释“车”的词义的,显然有些牵强,但在读音方面却为我们提出一个信息,即:在汉末,“车”字的读音已经接近或相当于现代普通话里的读音了。而今天,在成语“丢卒保车”中还要读为jü,是读的汉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10.
杨道麟先生指出:“诵读是读者把诉诸视觉的文学符号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它在中国古代备受文人推崇,“南窗读书吾伊声”,苏东坡就倡言声读;桐城派直言“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姚鼐《与陈硕七礼》)朱熹在《渎书之要》中更是主张“书须成诵”。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能力。朗读教学与语言训练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融合,笔者以《黄果树听瀑》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黄果树听瀑》主要从“瀑声奇”、“瀑形美”两方面描述了黄果树的壮丽景观。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28-28
问:“他离开家乡曲阜”(三年级上册第15课《孔子拜师》)的“曲”字应该读三声还是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谁来读读课题?(生读,把“监”字读成了第一声)师:“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请你再读。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言要经历三个阶段 :“入乎其内”即吸收 ,“化乎其中”即理解 ,“迁移运用”即应用。其中“吸收”是基础。吸收主要靠阅读。因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读的训练 ,以读代析 ,读中求悟。一、品文美读 ,品味文章词句之精妙《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只有不断地读 ,才能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然而学生的语言基础有好坏之分 ,对语言的感悟各不相同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品文美读。如《桂林山水》一…  相似文献   

16.
和汉字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有些字稍一不慎,便会张冠李戴(dai)。比如有单人的“像”和没单人的“象”,加三撇的“彩”和不加三撇的“采”,等等。工具书在处理这些字时,自应分外小心才是。可惜,在查阅《现汉》时,还是发现偶有失误。试举一例: 《现汉》2002年增补本第312页,“渡”字第一个义项是:“由这  相似文献   

17.
读《四川教育》第四期《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八病》一文,觉得对选用的某些“病句”和拟定的改句,似乎有些失当和刻板。现举例说明如下: ①阿妞哟,你这个大凉山牧羊人的女儿,新中国的大学生! 作者把此句归于结构残缺,判定是“语意不全的半截话”。我认为这是一个“独词句”。在一定的语言环  相似文献   

18.
《隆中对》中“荆州北据汉沔”一句,课本注释“汉沔”为:“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笔者所见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汉”“沔”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现列举如下: 一、汉,指汉水。沔,指沔水,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沔都在荆州北。《文言文选注》(北京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石门十三品”是从浩瀚的石门摩崖中精选的、以汉魏摩崖为主体的十三种石刻。现以时代顺序,将其名称述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扬弼表记摩崖》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当然也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日趋丰富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斯大林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改变的状态中。”(《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由于这样,就使古今词汇在词义、语音和构词规律等方面,产生了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