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注意是预防新闻侵权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兑现 《今传媒》2005,(2):31-31
大多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都有这样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行使舆论监督的职权,容易引起新闻官司,写正面报道有时也会引起新闻纠纷。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的关键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新闻报道与新闻注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秦洁 《传媒观察》2006,(5):24-25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了争夺受众眼球,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媒体开始追逐负面报道以吸引受众,正面报道逐渐被边缘化。去年开始,局面得到了扭转,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又一次被提了上来。本对这种正面报道边缘化、新闻负面化的现象进行了反思,结合《扬子晚报》正面报道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改进正面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故事性上下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雯 《军事记者》2005,(7):10-10
让正面报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然而正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读性不强、不贴近受众的问题。笔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报道缺乏故事性。由于没有用故事手段“包装”,不少正面报道显得概念化,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导致了受众对正面报道的疏远。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电视记者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以揭露和抨击丑恶现象为主要内容的批评性报道,虽然在采访制作中可能遇到阻力,但播出效果肯定是如石击水,反响巨大;而以褒扬先进,弘扬主旋律,解疑释惑为主题内容的正面报道,则往往是“易做”而“难工”,难以引起太大反响,正面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评论正面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成为电视评论从业人员必须加以重视的“难点”和“重点”。 2001年,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龙头栏目《今日话题》相继推出几个大型系列节目《迁喜》(2001年1月4日-2001…  相似文献   

5.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全党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作为地方党报,怎样使正面报道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怎样进一步增强正面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挖掘正面报道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周楠 《新闻知识》2004,(6):34-36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历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正面报道也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所渭正面报道,主要指科学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着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的报道。其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促进政治稳定、经济  相似文献   

7.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8.
正面报道是党报应着力经营的主流新闻,是党报的“主打产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党报与生俱来的天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正面报道更凸显其必要性。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正面报道手法陈旧老套,语言多用官话套话;动辄长篇大论,空洞无物;甚而居高临下,硬性灌输。其结果使得正面报道的可读性不断下降,读者对正面报道产生“逆反心理”,党报的“主打产品”在阅读市场上行情看跌。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说明党报正面报道确有改进的必要,必须以创新精神求得正面报道的变革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的不可动摇的主方向,可是,有的人就以为“正面宣传”就是新闻媒体的一切,不允许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不让发“批评报道,认为“批评报道”是揭露阴暗面的,是“反面报道”,并使出种种“条条”加以限制。其实客观事物总是存在两重性: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正面与反面等等,所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舆论的监督作用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0.
坚持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是党报的天职。然而主旋律怎样才能唱响,正面报道如何才能出彩呢?不少人认为正面报道读者不感兴趣,党报记者难当。其实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只要是真正的新闻,都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常福民  郭继友 《记者摇篮》2004,(4):49-49,53
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的重要职能,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反腐倡廉重要工作,也是新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可读性、可听性不可缺少的手段。鞭挞社会不正之风,敢为人民鼓与呼.自然要受到读者、听众的欢迎。有人说舆论监督是违背新闻正面报道的.那么正面报道还要不要舆论监督,我认为舆论监督与正面报  相似文献   

12.
范旭   《岭南新闻探索》2006,(1):13-15
如何做大做强正面宣传?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面前的历史课题。有些生硬的工作性报道,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有些单纯的表扬性报道,可读性并不很强;有些传统的“四季歌”报道,没有多少创造性。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和创新正面宣传的艺术和形式,使正面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不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可以在“五个改进”上再下一些功夫: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把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即那些揭露性、揭示性的报道)相对应,认为,正面的就是表扬的,反面的就是批评的。其实,对正面报道不应理解得这样窄,正面报道主要是指一种基调,一种报道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4.
刘贤杰 《记者摇篮》2010,(5):27-27,29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宣传的一项方针。无论何时,正面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主角地位不容否认。正因为这样,正面报道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注意。  相似文献   

15.
易飞  钟贤 《新闻前哨》2003,(1):12-12
舆论监督报道,俗称批评性报道;正面报道,俗称表扬性报道。这是狭义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就是这个意思。广义地说,舆论监督报道不能称之为批评性报道,它也是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鞭挞丑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弘扬正义,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只对狭义的部分作一些探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每个记者的使命。然而,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一直无法杜绝。舆论监督和正面报道都概莫能免。很久以来,正面报道的真实性被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正面报道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伤害中,批评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受到关注,而正面报道特别是先进人物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被人忽略。在先进人物报道里,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其所造成的伤害基本上是在新闻采编和刊播过程中,操作不当而无意造成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这种意外伤害,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宣传,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极为重要的指导方针。高度重视抓好正面报道。是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在报刊宣传中最集中的体现。所谓正面报道,就是对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占主导地位的积极因素的报道。对军队报纸来说,就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贯彻,军队涌现出的大量先进典型,军、政、后、装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8.
正面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主力军,承担着舆论引导的主要任务。正面报道的状况如何,必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全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抓好正面报道,提高正面报道的宣传质量和引导水平,对于发挥好舆论宣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正面报道的重要性,尤其是充分认识正面报道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对于抓好正面报道极为重要。正面报道的基本特征正面报道,是讴歌时代主流的报道,讴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的报道。它报道新人新事,弘扬新思想、新道德、新精神,直传新经验、新成就、新变化,鼓舞人民群众奋发努…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国宣传思想战线首要任务就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本文就如何提高正面宣传报道水平展开论述,意在发现问题,明晰思路,找准对策。一、正面宣传报道释义新闻的正面宣传报道,指的是舆论宣传和新闻报道要从正面入手,以积极的姿态,为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全局性工作鸣锣开道,讴歌时代典型和英雄,唱响主旋律,产生正面宣传效应。正面宣传报道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异同于舆论监督、反面曝光或揭露性的报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江总书记着重…  相似文献   

20.
正面报道是我们采写新闻最多的一种报道,像一些工作成就、行业经验、先进人物事迹等都属于这类报道。这些正面报道,可以反映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社会发展趋向、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基层付诸实践的效果,它体现和传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精神化,从面造成一种浓厚的政治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