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各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山大学,如何建设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对构建规范的、科学的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些探讨。一、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中山大学历来重视课程建设,早在1991年,就开始对公共基础课…  相似文献   

2.
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部领导下,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已经开展整整十年了,它对推动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改进大学的课程体系,改善大学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清华大学的实际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深化文化素质教育作一些思考。一、历史的回顾在过去的十年里,清华大学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以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为先导,在理念与实践的统一上,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文化素质教育被置于基础性的位置。持续探讨文化素质教育课…  相似文献   

3.
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程,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优化配置与构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剖析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案,把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技能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模块,认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该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同时应注意课程开设的序列,促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真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开展十多年,在正确估计其成绩的基础上,要加强研究和经验交流.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专门称谓,要坚持使用,其与通识教育等名词在内涵上有所不同.当前需要深入研讨的,主要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其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构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调查了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六条原则,构建了三大类的课程体系,阐述了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化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眼于研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目前工科高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课题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说:在这个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你为什么来讲通识教育的使命呢?我想,关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阐述过了,基本看法是: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实施的方式与手段,通识教育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主要的一种。现在我国高校实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不少大学的本科教育方案上都写着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话,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9.
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目标与实施国内大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由教育部发起和部署。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回顾总结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进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教委首次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文化素质教育既是高水平的常识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板块"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尚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缺乏专任教师、考核方式欠科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