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郑一奇 《出版参考》2009,(24):35-35
由中国版协部分老编辑和首都师大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书林守望丛书》第一辑,已出版了。此辑收入10位老编辑的著作,有《叶至善序跋集》(叶至善著,叶小沫编),《为书籍的一生》(潘国彦著),《岁月传真:我和当代作家》(王维玲著),《我的科普情结》(陈芳烈著),《编辑生涯感悟》(林君雄著),《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研究》(周奇著),《编辑的悟性》(郑一奇著),《书林漫步:聂震宁序跋随笔集》(聂震宁著),《期刊:长流的江河》(徐柏容著),《文化的积累与追求》(熊国桢著)。  相似文献   

2.
<编辑之友>创办较早,是出版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刊物.每期的<编辑之友>我都浏览一遍,好文章我还反复阅读.从总体上看,<编辑之友>的优势和特征还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韦君宜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范 《编辑学刊》2004,(5):41-44
韦君宜(1917-2002),湖北建始人,编辑家、女作家.1934年在清华就学期间,曾任<清华周刊>编辑.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的编辑.在她的主持下,<中国青年>成为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953年她担任<文艺学习>主编,取得巨大成功,与<旅行家>主编彭子冈、<新观察>主编戈扬、<文汇报>主编浦熙修一起被誉为新闻出版界的"四大才女".1959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0年后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为缓解文革造成的书荒,她主持了近50种文学名著的出版工作,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社复兴的先声.韦君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她的<老编辑手记>,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中关于编辑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等方面的讲话和文章,是我们学习韦君宜编辑思想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4.
1998年6月我担任出版社总编辑,于是规划社出版物结构与规模、指导编辑实务、规范编辑流程、培育编辑人才、保障图书质量成为我的主要工作.1997年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成为我仔细阅读的案头文件.我还将之复印给每位室主任,以利共同学习遵守.  相似文献   

5.
蔡克难 《编辑之友》2010,(11):78-79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有篇文章论及本人发表于年初的<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作者文章其名<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该文不长,其内容通篇除了批判本人的<试论>一文而外,并没见到此君有什么关于出版活动或编辑活动"思考"方面的立论,更兼该文所持逻辑推理或对常识的掌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本来不打算回应.奈何其文直以本人姓名做题,谓之"商榷",不予回应看来也不妥当,如此,就做如下回应.  相似文献   

6.
《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翻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以下称<书籍>),感到该书颇值得编辑们一读.前几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过译著<编辑人的世界>,被我国许多出版社作为编辑的必备参考书.原因是此书被誉为"美国四十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笔者认为<书籍>并不比<编辑人的世界>逊色.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煽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8.
傅璇琮、徐雁先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林清话文库",迄今为止已上市三辑,其影响与意义自不待言[1].王成玉的<书话史随札>[2]是其中唯一一部专门叙述书话的研究著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安拴虎 《编辑之友》2010,(12):104-106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足对的(以下简称<是对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编辑学科建立始,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论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说不下百种.究其原因,显然是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实际上,对编辑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就是如何认识编辑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了叶向荣先生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一文,叶先生是以逻辑推理论证编辑概念的属.全文推理颇为复杂,详细,最后推论出:"编辑的抽象概念的定义应当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石印本<复古编>的刊印者认为此书据北宋写本刊印,写本序跋的作者认定该书为北宋张有所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也著录为北宋张有撰.文章从石印本<复古编>的序跋和内容入手,考辨此书并非张有所撰,而是一本今人未知的元末清初年间的佚名文字学正字专书.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我参加百道网举办的"中国好编辑推选颁奖典礼暨中国好编辑论坛",会上表彰了全国人文、教育、科技等各类好编辑80名,由聂震宁、董秀玉、胡守文等著名出版人作为颁奖嘉宾并演讲,印象深刻。4月适逢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有位记者问我,出版社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我首先想到的是,出版社应该多出好书,而好书主要依靠好编辑。当前,我国的阅读率并不高,"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显示,我国2012年国民图书阅  相似文献   

13.
晚上睡得早些,早晨就起得早些,想多补些觉都不容易,只好阅读一些手边的文字,于是就拣到了<编辑之友>增刊上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叫做<板凳字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是刘光裕、汪家熔、陈静几位学者围绕章宏伟先生新近出版的<故宫问学>而展开的议论.此书刚刚入围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奖.  相似文献   

14.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4):376-376
对<编辑学报>2009年第2期<好书荐读>栏目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为伊狂)读后感>一文,本来我是打算斜靠在沙发上休闲地阅读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这实在不是一篇仅凭休闲的心态就能"掌控"了的东西,当我彻底改变了阅读姿态与方式,正襟危坐地在书桌前读完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一种久违了的畅快淋漓之感--<我为伊狂>,这本我一直以为是青春小说而无心染指的书,原来介绍的是令人震撼的"公司管理学";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了由柳成栋、宋抵编辑的<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辑录>)一书,十分兴奋,这是因为该书编者以它独具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方志文献学和目录学的功力及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应该说该书是方志文献学、方志目录学的可喜收获.  相似文献   

16.
任火 《编辑学报》2000,12(3):174-175
文字简约,内容实用,完整系统,这是我读了陈燕、赵藏赏、傅爱民编著,由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期刊编辑方法研究>(以下简称<方法>)一书后得到的突出印象.我以为,对科技编辑来说,案头上摆放这样一本书,对工作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董岩  徐利 《传媒》2004,(3):20-23
2003年10月21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曾经在京城报界沉浮达8年之久的<生活时报>,这一天黯然退出了竞争的舞台.在它的终刊号上这样告白:"8年前,伴随着改革的浪潮,<生活时报>应运而生.经历了一段探索,付出一份努力,现在向读者朋友挥手说再见了.我们衷心地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对<生活时报>的关心支持."这一期的<生活时报>还登载了郑直(现为<北京青年报>执行主编)、张捷(现为<南方周末>编辑)、李新(现为<北京晨报>编辑)、马雄鹰(现为<北京青年报>编辑)专门写的告别文章:<生活时报的碎片>、<记得对我的好>、<爱弥留>及<生活时报的"杂拌儿汤">.面对它的终结,这些曾与<生活时报>共荣枯后来又纷纷离去的编辑记者,心绪复杂--  相似文献   

18.
1957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辞海>主编之一舒新城,舒提出编辑大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泽东说:"我极为赞成"."到现在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你的建议很好,应写信给国务院."舒说:"我已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毛泽东说:"你应该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舒听说要他挂帅,表示为难:一则人手不够,经费有限;二则自己的年纪大了(此时舒64岁).  相似文献   

19.
庞沁文同志: 看到<编辑之友>杂志(2007年第1期)刊载张安塞同志逝世的消息,非常震惊.我悲痛不已.  相似文献   

20.
叶至善的编辑出版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至善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科普作家,22岁即跟随父亲叶圣陶学习编辑和写作,从事图书编辑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曾参与或主持编辑出版<开明少年>、<中学生>、<我们爱科学>等杂志等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的刊物,晚年参与编辑了<叶圣陶文集>(25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