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8月6日,重庆解放前夕,重庆新民报突然宣布改组。由《新民报重庆社》改为《重庆新民报社》,并把当时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拉来做发行人兼社长。一张有影响的报纸,突然有这样大的变动,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虑和议论,许多朋友也表示惋惜。这里,就我所知,把改组经过追记于后。  相似文献   

2.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有一份《林丰年自传》。林丰年,原名林剑城,中共党员,1926年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组织秘书,中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这份《自传》是1950年6月18日他在北京一家旅店里写的,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柳亚子26年5月归来就对我们说,蒋介石将来准要反革命。后来侯告诉我们,柳看到蒋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态度飞扬跋扈之至,他气得第二天就不肯出席。这两天他正跟陈独秀谈判:要我革命,就允许我加入C.P.,否则我回吴江隐居了。陈独秀坚决不同意,认为柳留在国民党内作用更大些。后来,柳果然回吴江,对党务…  相似文献   

3.
(一)在1924年至1927年,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广西有四个冠以市名出版的民国日报,《梧州民国日报》是办得比较好的一个。《梧州民国日报》是国民党梧州市党部的机关报。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是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中共中央委  相似文献   

4.
1926年11月,“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长安”之后,冯玉祥来了,刘镇华跑了,陕西的国民革命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形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当年12月22日在西安城里办起了一张面目全新的报纸,这就是后来在陕西报业史上享有盛名的《陕西国民日报》。该报社址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第二印刷厂),报头几个字是于右任隶书题写,对开四版,日出两大张。这家报当时名义上是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机关报,实际上却是由一些中共党员办起来的,社长雷晋笙、刘天章,总编辑杨慰祖、孟园梧,编辑白超然、王授金、赵宝华、金宏图,印刷厂长王尚德等,都是中共党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西安解围后,陕西的国民革命,事实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高潮的;连国民党的一些地县党部,也是共产党员领导建立起来的。共产党员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被选为  相似文献   

5.
1926年11月底,陕西军民经过八个月坚守西安城的斗争,终于驱逐了直系军阀之余孽刘镇华出陕境,陕西地区的大革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12月,中共陕西地方组织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通过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以其名义创办陕西《国民日报》,由共产党员雷晋笙担任社  相似文献   

6.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档案馆民国时期的珍藏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中国国民党晋察冀邻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自三十五年二月至三十六年八月).这份当时被国民党标明绝密级的档案,内容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共八部分,全面详细记载了中国国民党晋察冀邻区特别党部这个特务组织的建立、人事、各区、县党部活动、调查、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中外新闻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鲜为人知的谜:1939年深冬,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女士,千里迢迢专程由上海到偏僻的河南泌阳县采访。当时,她为啥要到泌阳采访?采访了哪些内容?她的泌阳之行在当时引起了哪些反响!?为解开这一连串的“谜”,笔者走访了至今仍健在的89岁高龄的原国民党政府的泌阳县县长陈浴春,和当年协助史沫特莱女士采访的《泌阳民报》编辑、记者焦园甫,以及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县党部的干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为实现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随后,又于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上海沦陷后,日军便沿沪宁铁路、苏嘉铁路和平湖公路长驱直入,于11月11日,日军侵占吴江地区,疯狂地烧杀抢掠,在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中,吴江人民受尽日寇烧杀之灾,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发表的这组史料反映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吴江的侵略罪行。其中第一件系碌碌所撰,发表于吴江爱国进步人士马希仁、共产党员肖心正等创办的《义旗》第一卷上;第二件是当时的基层组织应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要求所作的汇报;第三件、第四件均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所做的调查。这些文件现存于吴江县档案馆,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多国画家,都讲究大胆地、巧妙地在画面上留下若干空白,尽量给观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读了《随笔》杂志上赵大年写的一篇题为《说空白》的文章,我忽发奇想:我们能不能把国画家的这门“空白艺术”移植、应用到新闻上来呢? 我的想法说奇也不奇,是有根有据的。在眼下的新闻报道中。叙事求全、论理求尽、说话求绝、排版求满等不留余地的现象的普遍存在,不是使读者摊开某些报纸就感到有些累么?  相似文献   

11.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12.
从1927年北伐军到达郑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河南建立其统治的10年,河南新闻事业在此时期,继续有所发展,其间可分为冯玉祥统治与蒋介石统治两个阶段。 一、冯玉祥主持豫政时期 1927年春,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自陕西出潼关东进,响应北伐。5月与武汉北伐军会师郑州,把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赶出了河南。6月,冯氏到达开封,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时军阀统治时期的汴郑各报刊通讯社均告停刊。省政府将《新中州报》接收,改出《河南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宣传处在郑州出版了《革命军人朝报》。随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改组成立,也出版了机关报《新中华日报》。与这三家报纸同时,还创办有三个通讯社,即同《河南民报》一起的中州通讯社;《革命军人朝报》附设的中华通讯社;和《新中华日报》同属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的河南通讯社。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12日,我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坐在县委组织部长的面前。她问我:“你愿不愿意到组织部做档案工作?”我没加思索就回答说愿意。她又问我为什么?我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句话:“我觉得干档案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书法和手工特长,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工作。”那时的我甚至连“组工干部”这个词都不知道,想法就这么单纯。  相似文献   

14.
把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新华日报》影印出版,是件大好事。我相信,对这份财富感兴趣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它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周恩来、董必武等几位革命伟人领导着它,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它创刊于1938年,直到国民党趁抗日胜利之机,企图把中国拖回老路上去,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因而发动全面内战,于1947年把  相似文献   

15.
赵钊 《新闻传播》2006,(5):32-32
写回忆录,一般都是写过五关斩六将,来见有写走麦城的。可是我思来想去,生平得意的事儿还未想起来,倒是那些一想起来就脸红的事儿先涌上心头。无奈,就写这个吧。1949年6月,我作为老《哈尔滨日报》的一员来到松江、合江两省合并后成立的《松江日报》。不久,《松江日报》成立了一个记者组,成员有:戚贵元(组长)、陈昭、罗溟、王达人和我。我分工政治活动报道,时年22岁,还不是党员(这叫“伏笔”,下文便知)。在记者组两年里,我写过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报道,如哈市首届国庆节大游行的报道,当时贵元还称赞它颇有《西瓜兄弟》的味道呢。  相似文献   

16.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我写的《切不可大意失荆州有感于妇女主任管农业》(载湖北日报1985年5月16日),有幸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它究竟“好”在哪里?的确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好在我还能记起当时的一些情况。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我正在鄂南采访,碰到一位县委书记,他见了我就说:“啊呀,大作拜读了,写的真好,抓住了当前农村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许多地方哪里是妇女主任管农业,根本就没人管农业了,我叫办公室下个通知,干部都要学学这篇文章。”我当时为  相似文献   

18.
1996年我便在各证券交易所门前常见到非法出版物,4年后,我仍然见到它还和4年前一样地在正常出版发行。这真是一个奇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非法出版物,到这儿,就再不挪窝了。该不是这地方水肥草美、风水忒好?  相似文献   

19.
1942年秋后,新疆政治局势急剧变化,盛世才公开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人先后被软禁,1943年4月以后又全部被逮捕。1943年1月,成立了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国民党的党务、行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人员陆续来疆。从此,新疆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新疆日报》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一) 盛世才与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勾结之初,盛世才就对新疆日报社的人事进行了调整。1942年5月,  相似文献   

20.
“开天窗”国民党统治时期,反动的新闻检查官不时地都要从版面上抽去他们认为于己不利的文章,结果像屋顶开窗,留下空白,激起广大人民的愤慨。于是反动派又规定,不管任何理由,一概不准留空白。据说当时北京一作家写了部叫《说不得》的小说,一些报纸便利用被反动派开出的“天窗”,为该书作广告,大书其书名“说不得”。一个“说不得”把反动派压制舆论的暴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