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监管较为宽松,商人们积极地建立了许多会馆、公所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益。这些行会规约大致可以分为财务制度、用人制度、救济制度、商事组织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等。分析这些制度可以发现,清代的工商业行会规约虽然是由不同的行业会所制定,但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并拥有了一套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业公会是民国初期工商业者成立的新式行业组织,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中国新旧杂陈的转型过渡时期,许多新生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保留着旧的残余,不仅旧中有新,而且新中亦有旧。同业公会也是如此,它虽属近代新型工商同业组织,但也保留着某些旧式行会的特色。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继续采取与行会类似的维护同业垄断利益的非常举措,对官府也同样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常常借助官府的权威达到保护本业和限制他业发展的目的。同业公会保留的这种行会传统,有违营业自由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原则,也不利于一些行业在技术改良、设备更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进取革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与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3.
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行"的名称在隋唐时期早已有之,但其含义只是行业,而不是行会.行会的各种职能在宋代以前完全由政府一手包办,行会根本没有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坊市制度的破坏是行会产生的必要前提.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业、从业人员的骤增,使得政府已不可能直接干预和监督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为了便于管理,有必要让工商业者按照其所属行业组织起来;工商业者为了应付官府的科索,祗应官差,保护本行业同行的利益以及保证商业信誉和保证市场等,也需要组织起来.这双方面的需求,促成了宋代行会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行会的宗族性、地缘性、官府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会是一种工商业者的封建组织。中国行会形成子唐宋,明清渐臻成熟,而衰落于鸦片战争以后。与西欧行会相比较,除了共同的基本特征以外,中国行会具有自己的三大主要特征,即宗族性、地缘性和官府性。在这相互交织得十分紧密的三大特性的影响下,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受到严重阻碍,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微弱和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早期的职业培训英国职业培训始于中世纪的行会(Guidls)制度。当时的行会负责徒工培训,同时制定考取每门行业的规定。这一制度从12世纪一直延用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到1563年通过技工章程为止。至今行会控制手工行业的情况依然存在,例如伦敦的几个主要行会于1878年成立了伦敦行会学院(City and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黄金  相似文献   

6.
从唐代至清代,工商社团以行会组织为主。辛亥革命后,行会组织向商会及同业公会转变。中国工商社团从一开始就执行着行规的制定和维护、商事仲裁、为会员企业服务、参与解决全局性的经济问题等经济管理功能。近代工商社团为当今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川 《职教论坛》2008,(9):60-64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发达和行会的建立,使技艺学习和技能培训成为必需,学徒制职业培训便应运而生。行会对学徒培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目的是保证既得利益者对行业的控制和垄断,因此必然遭到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学家们的批判与反对。中世纪后期的学徒培训出现了三个发展趋势:从行会的规章管理向国家法令管理过渡,从纯粹的技艺学习向最低的读写算学习过渡,以及师徒关系从父子亲情向雇佣帮工转变。  相似文献   

8.
普职渗透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师范大学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法兰肯手工业同业行会合作办学,体现了普职教育渗透的原则。同业行会兼纳了普教和职教两种体系的优势,将学历和技能证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妇女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工商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世纪西欧城市妇女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参与 ,无论在家庭作坊还是行会中 ,都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中世纪西欧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妇女的劳动与贡献。但一些行会把妇女排斥于专业工匠之外 ,制定了限制妇女的行规 ,使得妇女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工商业中所起的作用与她们应得的地位相悖离。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30年代全汉升开创性地发表《中国行会制度史》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深化与广化,建国后,伴随着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行会制度才又重新成为学们笔下的探讨热点,“但令人遗憾的是,行会在许多人的眼中只不过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伴娘’。它  相似文献   

11.
英国行会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变自身的组织形式,大致经历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和公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行会虽然与英国行会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但受制于中国封建城市社会经济大环境,自身的特点亦十分明显.中国行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组织形式方面,首先,中国行会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英国商人行会和公会的形式,手工业行会是其唯一的组织形式;其次,部分中国行会明显带有同乡会的性质,具有经济职能的工商业会馆便是这类行会组织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中世纪大学教师录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行会色彩,因此,作为学者行会的中世纪大学在其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上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在中世纪,获得学位既是对申请者学术经历和学术能力的标识和认可,更是申请者获得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进而开张授业的必备条件。学位的申请和获得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并伴随着隆重的仪式。  相似文献   

13.
鲁传让 《大学时代》2006,(1):I0004-I0005
职业技术教育在丹麦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手工业行会对学徒训练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19世纪末,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丹麦。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行会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孕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行会制度的"师徒制训练模式"孕育了职业教育,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行会制度符合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由于这个时期的学校是教会的附庸,行会成员的努力方向是获得贵族身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培养商人和手工业者子弟的"行会学校"。如今,许多企业和学校兴起的"现代师徒制"与行会制度的"师徒制训练模式"不同,倘若混淆,就会陷入职业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技艺自由",职业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技艺阶级争夺教育权的胜利.在西欧,行会制度及其职业伦理是职业教育孕育的土壤.在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与地主制经济模式中,行会组织具有官营性和宗族性特征.中国行会的职业伦理是皇权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官本教育"和"宗亲教育",它与皇权专制统治与儒家宗族制文化传统在一种"闭循环系统"中不断调和、相得益彰.这种教育权利上的"弹性行为"造就了中国行会制度在生存上的顽固性,技艺阶级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力量,其教育也必悄然地消融于皇权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以长安西市这一当时最大的国内贸易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为例,在唐代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行".这些"行"不仅是日益增多的同业商店的名称,有的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了同行业的联合组织--行会,并开始具有了宋以后行会的基本特征.处于萌芽状态的唐代工商业行会,是唐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行会是西欧中世纪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封建垄断组织。在早期行会民主精神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民主传统、古代罗马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造就了早期行会平等、独立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官府的科技行为,可分为五个时期:先秦时期是科技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官府科技行为已初见端倪;秦汉三国时期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稳定的政局为官府科技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实施条件;魏晋南北朝虽然是古代科技体系趋于完善的时期,但由于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因而官府科技行为较少;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重视科技,官府的科技行为大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是封建主义政治体系逐步崩溃期,官府不重视科技的发展,其科技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从官府科技行为的发展可以看出,政通人和,是经济发展、科技兴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雇员代表、雇主代表和行会等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制定的同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培训大纲及考试要求。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体现职业教育专业特性、具有严格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