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云南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康熙时,随着云南并入清国疆域,其铜矿的开采经历了萌芽、起步及初步发展三阶段。云南的铜政也先后有两次较大程度的调整,它经历了由“听民开采”再到“放本收铜”的发展过程,而这种转变根本原因由清廷对铜产品的需要和控制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清代铸钱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铸币成本的极大制约。铸币成本低廉,各铸局利润丰厚,铸钱事业则兴旺,反之,铸钱事业就停滞。铸钱成本的主体是币材价格,在清代的不同阶段,由于币材来源与价格的多变性,造成不同时期各铸局铸钱成本的多样性。顺治时期币材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各钱局获得大量的铸息。康熙年间,洋铜成为币材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其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日本限制洋铜输出数量,铸钱成本居高不下,各铸局亏损严重。雍正时期滇铜开发,滇省的铸钱利润有所提升,但其他铸局依旧处于亏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三、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新疆铸钱局(1)叶尔羌局叶尔羌,亦称“鸦儿看”,为古代莎车国居地,即今之莎车。叶尔羌为南疆重镇,人口稠密,物产丰沃。准噶尔汗国曾于康熙17年占据此地,并铸行普尔。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统一天山南北以后,首先在叶尔羌开局铸钱。遍查史籍,未见该地区有产铜的记载,更未见有输纳铜斤的记述。那么清政府为何在新疆开局铸钱首选叶尔羌呢?这是因为:叶尔羌曾在准噶尔贵族统治时铸行过“普尔”,具备制造钱币的经验,并且清政府建叶尔羌局的目的之一是“易回部旧钱更铸”,以建立新的货币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皖南地区梅根冶、永丰监是全国闻名的铜冶和铸钱中心,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梅尧臣、苏东坡等游览或途经皖南时都曾留下赞美铜矿采冶,歌颂冶炼工人的诗篇,透露了皖南铜的有关信息,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有清一代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下,滇铜及滇铜京运,卷入数以十万计的铜矿工人和运输工人,穿越中国大地八个省共万余里,绵延两百余年,成为一场感天动地的壮举,既在宏观上支撑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也在微观上对昭通一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昭通的铜斤生产是整个滇铜生产中不可忽略的部份,另一方面滇铜京运中有四条路线纵贯昭通全区,在滇铜运输中作用巨大,甚至有"滇铜运输第一线"之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清代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从盛转衰的过程也留下相当的启示可资后人取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清代从统治者到一般官员直至有产者阶层,都大力倡导、扶持和发展典当行业,清政府更使典当业的税收成为众多行业的最微者,尤其是大批的政府官员因受高额利润利益的驱使,纷纷加入到典当业的经营行列中来。清代的典当业资本之巨、铺数之多、规模之多、类型之多都堪称历史发展之最,皇当、官当、民当等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中国的典当行业达到了极盛阶段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受高额利润的驱使,四川广种鸦片及发展鸦片贸易,重庆开埠使四川鸦片贸易进一步扩大。鸦片的种植及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抵制了洋药的进口;但它造成了四川社会经济的畸形的发展,危害着人民正常的生活。所以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下令禁烟,使经济的发展回归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古代铜陵地区铜矿采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从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铜冶铜的中心。南宋以后,由于受到浅地层矿床开采殆尽、胆水浸铜法兴起、两宋之际社会动荡以及纸币大兴等因素的影响,铜陵大规模的铜矿采冶基本停止。铜陵的铜矿采冶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大规模地工业采冶长盛不衰,曾经多次在较长时间内创造过辉煌的业绩,铜陵古代铜矿采冶遗址具有点多面广,从开采冶炼规模到时间跨度都为国内所罕见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吧达维亚华人公馆的档案资料记载了19世纪中叶侨批局出现之前侨批业营运的情况,包括早期水客、经营方式、经营过程的信用保证、侨批纠纷的解决、经营过程中不可预见情况的处理等.在1787年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水客作为一种行业,从事侨批递寄,制度上已经相当成熟.侨批局设立以后,水客在早期侨批业运营过程中建立的制度,诸如发展总分局的网络、收款后出具单据、兼营金融或者商贸业、利用汇水差价和商贸业获得利润等等,几乎都为批局所继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铜矿资源的进口地区结构与贸易多元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铜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我国铜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本文首先对我国铜矿进口来源地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通过对铜矿进口地区结构指数的测算以及贸易多元化分析,阐明我国铜矿进口地区结构日益优化,呈现进口国不断增加和进口份额日趋均等的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但同时指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出口潜力、国家风险的区别,我们必须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细分市场,并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多元化方式,拓展进口渠道,以保障我国铜资源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