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改以来,新型的师生关系向教师的权威挑战,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目中有人",必须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要求教师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尽可能挖掘"意外"里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正>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建立符合这个要求的"语文民主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老师教学生学转变成学生教老师和同学一起学,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当"小老师",成为美术课堂上的"主角"。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小老师"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课改步伐不断的加深,小学习作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从抗拒写作到爱上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先导后写",将学生固定在作文题目这个框架之内,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就难以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针对小学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刚老师"先写后导"的习作教学理念,对怎样巧妙运用"先写后导",让习作教学更加高效做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知识课堂"目中无"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教育观点则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重视"人"的发展,所以提出了"生命课堂",让课堂从"知识课堂"回归"生命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关注人。影片《死亡诗社》中富有激情的基汀老师鼓励学生突破陈旧的思想框架,进行独立自主思考的这种做法对铸就生命课堂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构"学生中心课堂"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学生中心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的课堂教学形态,具有人本性、自主性、指导性、差异性等特征。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通器",高等教育课堂中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问题的延续和映射。因此,创设"目中有人"的课堂,注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并创造情境,实现"意义创生",是建构"学生中心课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十年后我还记得的老师永远不会是那些平平淡淡的老师,只会是那些开了玩笑绞尽脑汁提高我们成绩的老师。"这是一位高三毕业学生写给我的信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原来是否"开了玩笑"在学生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学生的这句话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埋头追赶高效课堂的路上,是否忘了"仰望星空",从"心"开始?我们是否忙于研究教学之"术",却忽略了探究教学之"道"?只有在教学中注意"道术结合""以道御术",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规律的教学之"术"和"道",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持久的  相似文献   

9.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文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难忘李老师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很多,但让我最难忘的是我读四年级时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有一双弯弯的、会"说话"的眼睛。课堂上,她那传神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者回答超出了教学预设,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引导?如何避免在课堂上造成尴尬?如何借机提升课堂效率获得课堂生成?这些问题常令老师担心发愁,生怕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让老师尊严扫地,无地自容。十分"庆幸",也许因为我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井然有序、学生配合默契的缘故,在我教书以来,居然一直没有遇到真正难倒过我而让我无法下台或者能让我借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意外"。然而,在执教《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2.
聆听特级老师李争的习作课与相关报告,让我对于"如何教学生写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了解。李争老师执教的习作课,课堂氛围轻松又紧张,老师幽默又严厉,学生脑洞大开、文思大发。按照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要求,李老师和学生一起"体验—思考—写话—评论—修改",课堂成功而精彩,对于习作教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借鉴。本文中,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习作教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至于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金岳霖先生》——这一堂饱蘸"生成课堂"教学思想的课,我是身临其境,亲耳聆听的。该堂课开合自如,从容大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阅读其课堂实录,亦觉义理幽深,情趣盎然。有人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首诗,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仔细思量,此言真矣!李老师的这节《金岳霖先生》,就是一篇美文,"形散神不散"是其显著的境界特征。先来看看"课之始"。在正式上课之前,李老师和他的学生有一段对话,对话的展开主要围绕他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同学们紧张不紧张。尽管孩子们说"不紧张",  相似文献   

14.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 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 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 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力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 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 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 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 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 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 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 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 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生语文的教育中古代散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代散文在新的教科书上占的分量也由以往的20%增多了两倍,相应的老师讲课的难度也有所上升。所以,现在语文老师急需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并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以前到现在,古代散文这份美味的文化大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学生会觉得古代散文简直就是"天书",他们不喜欢学习古代散文,也理解不了古代散文的意思,听到古代散文这几个字都可能会害怕。更有学生这样描述古代散文:"一怕古代散文,二怕周树人。"老师们消耗大量精力,说干了口水,而学生面对古代散文还是唉声叹气。这样的古代散文讲授是消耗精力却得不到好的效果的,而且进程慢,效果差。那么面对古代散文教学这种惨淡的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让古代散文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展开讨论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恰当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真正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探究式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同学关于"小虫在几何体上的爬行问题"令老师感到十分意外的正确解法,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怀疑真理,面对困难,勇于自主探究,让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成为教师指导下共同探究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一、让学生主动探索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恰当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真正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探究式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同学关于"小虫在几何体上的爬行问题"令老师感到十分意外的正确解法,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怀疑真理,面对困难,勇于自主探究,让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成为教师指导下共同探究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育对象——学生这一教学资源,通过调动、激励,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发挥"小先生"的潜质,在音乐课堂上合理建立"小先生制",在音乐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各个教学内容中有效运用"小先生",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中的"小老师",既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又是  相似文献   

20.
正散文因为它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对这类文体的解读多数还是"一头雾水",做题基本靠"蒙";从老师的角度看,每次散文讲评可谓条分缕析却收效甚微,学生的散文阅读题依然"徘徊在起点",这就让很多老师觉得对这类大阅读的讲评无能无力,以致部分老师产生"讲不讲一个样"的错误认识。但是散文阅读的指导真的已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了吗?在水穷之处能不能坐看"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