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潜意识理论是研究个体行为动机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理论。个人潜意识是儿童发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集体潜意识是实现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理论根源,两者的和谐激发是进行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保障。儿童社会性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能,遵循“由内向外”原则激发自我潜意识;让儿童接触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激发集体潜意识;开发生活化课程,开展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2.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其叙事处处彰显出19世纪女性主体性特征。小说充满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因素。《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他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简爱》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述作者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以都市人生为题材的创作中,潜意识的心理描写尤为显著。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探讨《八骏图》中人物性心理的描写及对人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心理学探究人类文化和行为的前意识或潜意识,为宣泄而创作是精神分析学对作家行为的一种解释。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安妮宝贝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死亡和告别、叛逆和冷漠,是包括安妮宝贝本人在内的城市边缘大众生活经历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6.
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理论为基础,应用肌肉放松,加入情感组织者技术对一名大三学生英语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临床干预,在极短时间内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试图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给予评论。本文认为小说反映了这个女人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潜意识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后者是其根本属性。潜意识作为未被直接感觉到的心理过程,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反映。它与显意识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潜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在认识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对它进行正确的控制和利用,有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艺批评的基本前提是创作的存在,而创作的实践发展又必须基于和仰赖于批评理论从美学高度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只有理论批评深化了的认识渗透于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冲动中,才能在提高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中总结文艺实践,进而波及文艺创作向深层发展,这便是近年来文艺界对文艺批评理论哲学概括的总体看法.然而,对文艺批评理论自身范畴的讨论,则众说纷纭,难趋一致.笔者认为在研究和综述近年来文艺批评理论争鸣中,对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特征加以论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深远。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鲜明地印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郭沫若运用弗氏理论尝试文学创作的实践过程和创作成果,表明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思潮这一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命题,总结和展示了弗氏理论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心理学的构建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哲学研究成果,与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能指(象征)语言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揭示人的心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的心理现实对接,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境外媒体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负面报道现象进行了理性审视,认为其负面报道产生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中的"大国情结"、"政治情结"、"价值情结"、"民族情结"在驱动,以期帮助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对这些现象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语音感是关系到英语使用者能否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大问题。通过实施潜意识自然获得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意识获得等策略,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英语语音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影《邻居》的重新读解,分析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的巴赞电影美学理论在指导创作中的误差:并不是运用了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就等于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同时长镜头也不全部代表巴赞的纪实美学。当时电影界急于寻找新的理论来对抗电影创作的虚假现象,因而还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就直接套用,造成对巴赞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同宿三年,祝英台的真实身份未被识破,这一民间故事中的“奇巧”之处,从精神分析角度说是一种“症候”,也是中国传统中“无性文化”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民间创作者们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的愿望:自由相恋而不受惩处。“三年不辨男女”的“症候”,使潜意识愿望得到曲折的表达和满足,顺利通过意识“稽查者”——就本文说是“封建礼教思想”的检查。这个反礼教的潜意识愿望得到满足的过程,应当说就是一个“反封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芸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的主人公,在她身上具有双性同体的潜意识,这主要表现为陈芸个性因素中的男性要件、对男性领域的涉足和对同性姐妹的友爱与激赏三个方面。在这一潜意识的驱动下,她试图越过两性对立的藩篱,努力摆脱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不是自发行为,却超越了历史上的许多女性。  相似文献   

17.
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培养潜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调控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正面鼓励、重视情感交流、复述动作和比赛感受、暗示和想象训练以及采用强烈或重复的刺激来培养潜意识.听觉刺激法、视觉刺激法、观想刺激法是刻采用的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鲁迅创作理论的关系问题,是鲁迅创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立足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运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即一、个人生活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二、时代学术风尚所给予的有力促进;三、主体实践过程中积极的理性认同,探讨了民俗与鲁迅创作理论联姻的原因,为系统展开民俗与鲁迅创作理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在晚清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其对传统道德的呼唤,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吴趼人道德救世梦想在其写情小说理论及创作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其小说理论中其对情与理的阐释,创作中创作手段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吴趼人传统道德文化观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汉尼拔是电影《沉默的羔羊》四部曲中贯穿出现的人物,他以文质彬彬的杀人恶魔而闻名,他乖戾性格、嗜食人肉、凶残暴力的一面又有"潜意识"在引导着他。用精神分析法从"潜意识"、"梦"、"恋母情结"三个角度来对汉尼拔变态的性格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