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年初采访“停试”后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稿子没来得及写就参加解放军报社第30次记者全会。会上,社领导和记者部又要求攻一攻短新闻写作。我想,“落实会议精神”,不妨就从这组未完成的札记开始。这样一动笔,真还新感受不断。1、再短也能写成篇本报规定消息(新闻)不超过800字。过去总觉得牢不够用。这次想写短新闻,觉得800字还长。那写多少字?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往屏幕上一数,25个字X22行=550字。为了方便,就照着这一张“纸”写吧。第一篇写下来,觉得没丢掉啥。写到第3篇时,又长了。但因为是自己定了短字数的还是决心压下来。这…  相似文献   

2.
记者和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报道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没花多长时间,就很顺利地写出了高质量的稿子,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而有时候花了很大力气,采访了一大堆材料,却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里有一个新闻价值与采访角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记得初学写新闻稿时,只知把所获得的素材都写进稿子里,总想着有编辑把关,编辑修改,会从稿中提炼思想和主题的。结果,稿子没少写,大半年时间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铅字见于报端。我曾气馁、仿惶,觉得不是块搞新闻的料。正当我准备搁笔时,军报一位记者住进了我们连采写新闻。我鼓足勇气去求教,记者给我讲得十分耐心,十分透彻:你要把上面精神吃透,把下面情况摸清。摸到“活鱼”后,要把鱼腮。内脏去掉,鱼翅。鱼尾不要,最好还能把鱼头、鱼刺剔除,让读者“吃”起来省事,一下子“吃”到鲜美肥嫩的“鱼肉”。他给我讲了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写作的主题确定,作为教科书的《新闻采访学》中写得明明白白:必须“从杂乱无章、千头万绪的素材和现象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只有在采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提炼出一个主题以后,才是采访过程的完成。”书中还强调:“有的报道之所以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常常由于缺乏一个正确、鲜明、集中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3,(8):31-32,72
含金量再高的金矿石,不经过一定工艺过程的提炼,只能算是一块矿石。新闻材料也是如此,不经过作者的认识和思考,只能算是一堆零碎的线索或素材;只有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才可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而提炼出蕴含于新闻事实内部的深刻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新闻意义。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采编实践,就新闻主题思想的表达形式和提炼方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看一篇稿子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大不大,很重要的是要看稿子的主题思想是否深刻。我们所说的新闻主题,主要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内容主体或基本意图。主题思…  相似文献   

7.
果子没到成熟季节就急于采摘,自然味道欠佳,营养不足矣。采果这样,写稿亦如此。凡好新闻无不经过反复酝酿而得。刚搞新闻那阵子,因不得法,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下部队采访也能发现一些新闻线索抓到些素材,只因回来后就急于成篇,结果,稿子寄出不少,却屡屡不中,一时茫然。一日访“老新闻”指点迷津,他看过稿后点拨道:写新闻要选择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主题。采访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对素材反复琢磨,全方位把握考虑成熟了再动笔。听后,我茅塞顿开。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后,我及时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然后反复揣摸,选好…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我看到了我厂的一份总结材料,上面有关本厂经济效益的情况及“双增双节”的经济数字都介绍得很详细。于是,我就和几个搞宣传的同志一起写了一篇稿子,由于稿子没有脱离总结材料的写作模式,脱稿后,总觉得不理想。后来我抓住了我厂青工开展“双增双节”和万米无疵布的消息,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写成了《惠纺青工为厂  相似文献   

9.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11.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贪大求全”恐怕是刚跨入新闻队伍者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初写稿时,只要一提起笔,就洋洋干言,总觉得这是个典型,只写一个侧面,怕把典型给“糟踏”了,也怕上级党委和被采访者不满意。可稿子一到编辑部,不是不用,就是被删成“豆腐块”。这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埋怨编辑,觉得把那么多有用的材料统统给砍了,实在太可惜! 一次下部队采访时,我听说驻地一位农民,各方面都不错。一采访,材料可眞丰富:有他胆识超人,在刚出现“承包”时,就包了村办窑厂的材料;有他以厂长的魄力,经理的头脑,文明致富的材料;还有他帮助大家致富的材料。面对众多的材料,我如获至宝,认为抓到了一条大“活鱼”。于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14.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5.
数字和新闻有不解之缘。只要你翻阅报刊,拧开收音机,启动电视机,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或听到数字新闻。就像人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新闻媒介往往也离不开数字。 但是,数字又是枯燥无味的。当读者看到或听到新闻中一串串数字时,有时就像吃了“催眠药”,实在难以卒读。作者面对一堆数字,也经常犯难:不写吧,说明不了问题;写上吧,读者头昏眼花,不情愿看。尤其是经济新闻,说明情况,需用数字表示;总结经验,需用数字说明;宣扬成绩,需得数字证实…… 然而,笔者在长期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深深  相似文献   

16.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7.
古人关于写作确句名言,叫“博观约取”。将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善于精选,才能写好新闻. 回想起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虽然了解到不少情况,收集到不少材料,由于我不善于选择、分析、提炼,或是“一锅煮”,或是随手拈来,结果很少被采用。后来,我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摸到一点“门”儿.比如,有次采访一个兽医,他做了很多好事,如果是过去的写法,主次不分,这也要,那也舍不得割爱,稿子肯定写得又长又罗嗦,好象是一本流水帐,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这次我将材料归类排队,进行认真分析、比较、筛选,最后仅用了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主题新闻,是相对于动态新闻而言的。动态新闻是按既定事实或既成事实采访材料,就事实写事实发生的过程,是镜子式地“反映”事实,其主要功用是传递信息。而主题新闻则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记者对事实作较明显的、较大量的思想过滤,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记者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新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人物”,包括自己。有时,将自己所见所闻或经历的事儿写出来,可以把稿子写得更加生动。一天早晨,我到海边跑步,发现一条港鱼沿着海边不时探出出头来喘气,好像是在与我赛跑似的,一隐一现,往港口方向游去。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回来后,就写了一篇《我与港鱼赛跑》的稿子,被《中国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