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在新课中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这使我不禁陷入沉思:难道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吗?复习铺垫还需要吗?  相似文献   

2.
一、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常见的复习铺垫了。难道,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真的是水火不相容吗?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  相似文献   

3.
现代课程论认为 :教师即课程 ,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 ,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 ,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一、变“复习铺垫”为“创设情境”现行教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 ,以下同)在新课教学前 ,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 ,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 ,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 ,形成思维定向 ,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 ,并以此缩短新授时间 ,“保证”练…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数学课,讲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此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教师称其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到果子”。这种铺垫好吗?我们先看一个教学实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开始上课和复习1.问候。2.唱“Thewheelsonthebus”.3.复习和本课相关的句型。①Whereisthe…?②Howmuchfor…?/Arethe…onsale?③Whatdoyouwanttodo?(在这一环节,学生将有关句型进行了透彻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二、新概念(一)看课文光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模仿课文对话。T:Let'swatchTVandlis-tencarefully.Thensaythesen-tenceswhatyouhave?(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以及尝试新语言的能力。)(二)教学MayIhelpyou?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T:Inwesterncountry,whenyougoshopping,theclerkwillsay:May…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实施之前,我们经常能从日常或公开教学的新授课中看到复习铺垫这一环节,甚至教材的例题之前也安排了复习的内容。但新课程实施之后,无论是教材,还是公开的新授课上很少见到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新授课前"都安排"或"都不安排"复习,这种非此即彼的做法显然是两种极端化的行为,必有一定的偏颇。事实上,"情境引入"和"复习铺垫"是引入新课的两种方式,笔者认为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或是两种方式融合使用,其决定的重要依据,应该是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已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实践,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复习型”教学导入被打入“冷宫”,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似乎在预设好的情境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事实果真如此吗?案例描述这是一节六年级数学活动课,课题是《求石头的体积》。执教者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让…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数学课,讲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此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教师称其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铺垫好吗?我们先看一个教学实例。例:教学“两位数乘法”。复习铺垫:1.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2.思维导向,渗透算理:24×6=()24×10=()24×16=()随后揭示课题——两位数乘法,并提出问题:怎样把上面的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转化为竖式计算?同样地,本节课也因铺垫“到位”,学生很快地得出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实例的表面上看,似乎在启…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角度,受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就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则更有天壤之别,传统做法是“教”教材,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呢?一、变“复习铺垫”为“创设情境”现行教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新课教学前,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形成思维定向,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并以此缩短新授时间,保证“练习时间”…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受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教材的使用则更有天壤之别,传统做法是“教教材”,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本文试图对新理念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谈一些浅见。一、变“复习铺垫”为“创设情境”现行教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以下同)在新课教学前,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形成思维定向,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并以此缩短新授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数学课,课始安排一个“复习铺垫”,此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教师称其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铺垫好吗?我们来看两个教学实例。  相似文献   

12.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下面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几种做法。铺垫复习。 铺垫复习是指教师帮助学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路搭桥工作 ,它安排在一节课开始的 3— 5分钟左右。设疑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中 ,都能有意识地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 ,这是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最佳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相似文献   

14.
薛志兰 《陕西教育》2010,(12):51-51
一、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听过一节教学“百分数应用复习”的公开课.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少年的头高一般占身高的14.28%。师: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高都一样吗?请算一算吧!  相似文献   

15.
引入新课的方式通常有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两种。新课程概念下创设情境或许更容易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以受到广大教师的追捧。相反,复习铺垫就成了反面典型,被痛批为过于追求预设。忽略课堂的生成,追求纯粹意义的数学化,只重视数学技能的训练,忽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难道它真的没有可用之处了吗?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运用复习铺垫,以旧引新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创设数学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教师感叹:“如今上一节数学公开课或是参加优质课比赛活动,如果没有创设情境,不知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现象一]追求趣味性,教学目标不明。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境就能将课上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本文以一节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课为切入点,浅析“情景创设”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引导,自学,讨论”课堂教法,现介绍如下:   一、设引激发、随机导出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旧知识联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导出教学目标。如:移动两圆(教具)观察两圆位置关系,提问不过河能测河的宽吗?不上山能测山高吗?引出部分直角三角形及相似形知识等唤起好奇心,激发兴趣,产生心理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产生“不知、不安、不乐”之感,造成悬念。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主动快乐的学习状态是这节课学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案例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学 (嘀嗒、嘀嗒……)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钟在走的声音。生:秒针走动的声音。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好不好? [评析]上课开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视听情境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营造了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引导——发现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主动掌握知识 ,同时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发现”是对学生而言 ,有三个意义 ,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是对教师而言 ,也包括三个方面 ,即目标诱导、过程疏导和评价指导。一、目标诱导目标诱导包括复习铺垫和创设情境两个方面。1.复习铺垫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探究学习新知识 ,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