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所订立的合同。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违法责任,完善了违约的一些规定。其立法目的是要进一步明确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资关系双方利益平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完成一定的生产劳动过程所必要的条件;对劳动者而言,是参与劳动过程、完成劳动任务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其与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实质上是以法律的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而言,同样需要我们做到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形成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4.
赵向军 《职业圈》2010,(8):252-253
在国家各种法律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就业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是首要问题。劳动合同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当掌握必要的劳动合同知识。文章就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各种法律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就业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是首要问题.劳动合同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当掌握必要的劳动合同知识.文章就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爱民 《职业圈》2010,(27):166-166,165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单位实际,对《劳动合同-法》的宣贯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细化和补充了<劳动法>,极大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证.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到一个新的法治时代,标志着通过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的国家立法的实现.文章就贯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社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逐渐完善,基于《劳动合同法》的规范要求,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能会面临多种劳动用工风险。明确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提高风险识别应对能力,从而有效管控劳动用工风险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也是提高企业劳动用工效能价值,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发展的重要支持。文章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从员工招聘、员工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三方面对用人企业的劳动用工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是具备劳务派遣资质的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机构与该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并提供相应劳务费用的用工形式。为了明确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劳务派遣用公制度的规范执行。在2007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专门的条款对以上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劳务派遣的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0.
健全劳动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第一,要健全劳动管理机制。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的保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用工协议,确保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要依法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作为集体合同协商的重要内容。建立劳动合同人员数据库,全面掌握用工情况。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劳动者关系管理一般停留在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硬性管理上,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着基础作用.因此传统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是劳动者关系管理的基石,但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仅是消除不满,而应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劳动关系.传统的劳动关系管理仅仅在忙于消除不满,并不能做到持久而真正的满意,特别是现代的劳动关系不仅仅涉及雇佣双方,同样与政府、消费者群体、供应商、销售商、媒介、非政府组织等组织产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程万华 《职业圈》2013,(8):70-71
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在我国可谓方兴未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由于规制欠缺,目前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与劳动者权益维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出来。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学界对劳务派遣的存废问题一直争议颇多。本文将从劳务派遣制度的概况入手,通过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对该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需要加以完善之处。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在我国可谓方兴未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劳务派遣制度在设计之初是为了更好保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有些用工单位规避法律责任的法宝,变相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劳务派遗制度的利弊两面,趋利避害。善假于物,使其真正成为人才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保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及推进用工专业化、精细化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3.
马珍桃 《职业圈》2013,(30):113-113,115
一、中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发展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迅猛发展于90年代。1990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介绍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1995年又颁布《就业登记规定》,所谓的劳动力市场也仅指那些职业介绍机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实行。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劳动者更大的维权权利,企业用工法律风险增多。企业如何依法实施劳动管理,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更好的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本文拟从农电企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角度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单位实际,对<劳动合同法>的宣贯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违约金,是双方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如出现双方当事人中的一方不积极履行合同规定义务、合同没有被按时履行或者用其他方式最终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双方当事人中的违约方须向另一方(即守约方)支付的一笔金钱或者为其他种类的给付。笔者选择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更深层次区分我国《合同法》中对违约金性质的界定。笔者在粗略地搜集有关违约金的相关材料以及对我国法律中规定的违约金有确切的了解和初探后,对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在法律理论或实务当中具体地位的区分、违约金和其他损害赔偿形式如何具体选择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比较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风荣 《职业圈》2014,(33):17-17
构建和谐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元素,就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当前工会的最重要课题。比如,落实劳动合同的合法性以及广泛应用性,推进平等协商劳资问题的制度,加强对各企业劳动关系的监管,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相关机制,等等。通过工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一、电力企业的多种劳动用工形式劳动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而确定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并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为单位提供有偿劳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电力企业既可以采用间接的用工方式,也可以采用直接的用工方式。间接的用工方式主要是指业务外包。直接用工方式根据企业是否为自主招聘可分为劳务派遣用工和自主招聘用工两种。自主招聘用工按照工作时间的不同又可分为非全日制用工和全日制用工。全日制用工还可以根据工时制度以及劳动合同期限作进一步划分。按照工时制度可分为不定时工时用工、标准工时用工以及综合工时用工;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可分为签订固定劳动合同的用工、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用工以及按照完成的工作任务为劳动合同的用工。  相似文献   

19.
黄凤华 《职业圈》2008,(4):63-64
文章对我国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分析,从而正确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也决不是不能打破的“铁饭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我国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分析.从而正确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也决不是不能打破的"铁饭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