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叙事心理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积极导向的短程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分析叙事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术,以实例详细阐述了叙事心理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审美“心理距离”是构成和维持审美关系的前提和条件。小说主要是通过叙事物化作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同时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惯于采用多重视角和心理时间,结合精神分析,进行记忆书写,同时细致刻画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社会的世俗万相,以心为眼揭示复杂的男女人情,她的叙事还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客观写实的手法,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深度。  相似文献   

4.
心理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堂优质的心理课应该"看见"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设计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积极、灵活、多样化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自然叙事是英国后现代戏剧诸多奇诡的、反传统的叙事特征之一。非自然心理是一种呈现的意识,把这种意识与叙事结合起来,便是非自然心理叙事,其具有不可读心理、死亡心理和想象心理等特征。英国后现代戏剧中,不可读心理主要以精神病型、催化剂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体现出来;以赋予死人或者幽灵以生命的方式来展示死亡心理;以赋予剧中故事人物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展现想象心理。英国后现代戏剧正是利用这种非自然心理特征来揭露范围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颓废。探讨这些非自然心理叙事,一方面,可以揭示当代英国社会人们的颓废心理和悲观厌世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英国后现代戏剧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开创了我国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其中叙事聚焦的不自觉运用很值得研究,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情形都有出现,这使《红楼梦》成为一幅立体、巨型的心理写意画卷。  相似文献   

7.
《敞开着的窗户》是一篇艺术表现力极强的短篇小说。它的叙事角度的变化是构成其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同时,作品的对比手法独具特色。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涉及叙事角度的变化、叙事角度与读者审美心理的关系、作品的对比手法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遇到负性事件时,容易把自己困在问题事件里,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力量和身边的资源,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觉得自己无法再承受的时候,便开始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疗法的代表流派之一,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视为问题的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以一例小学心理危机个案辅导为例,探讨如何在危机评估、危机转化、危机解除、危机巩固四个阶段中运用叙事疗法来转化危机个案,并探讨该疗法在小学心理危机个案辅导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鲁迅塑造的“小人物”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又是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存在。立足于新教育叙事“呈现—分析—揭示”的基础模式,选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叙事学角度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者与文本内容,确定叙事点、叙事思路、叙事话语。分析发现,三个“小人物”的心理表现体现于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双重作用,心理特征呈现为黯然失色下的五彩斑斓。他们外求于人,内求诸己,心理本质为抗争性、时代性与影射性。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不仅深刻认识鲁迅的写作思想,还对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与课堂教学实践产生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独特不仅在于她的传奇身世,也在于她独特的心境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寂寞。萧红寂寞心态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她的被弃心理,表现为无家情结、家园理想和荒原感。萧红同时具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势——他意识。萧红敏感、忧郁的诗人气质也是形成其寂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协调,和谐运动,从而使主体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而主体在这种感受美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特审美享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体精神的特殊活动过程,包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扮演当事人,在导演或指导教师带领下及其他参与者和观众共同参与下,通过舞台表演,演绎校园中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校园心理剧以其群体性、参与性、自创性、体验性、直观性、启发性和回味性的特点,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要把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心理辅导用于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中,要完善班主任人格魅力,加强自身修养,为社会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合格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5.
一名大一的女大学生,由于曾经的疾病造成心理阴影,不能接纳自己;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过于追求完美。经过收集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在咨询师的协助下,运用认知疗法以及自信心训练,帮助她纠正不合理认知,掌握积极的思维方式,改善了人际关系,提升了自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染的作品主题在于表现“女性的特殊存在”,表现女性所独有的心理体验,因而其笔触自然走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的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现实世界给予女性的偏见、压抑及束缚中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抗争,而这种抗争是如此苍白、困惑,甚至表现出心理畸形的特征,因而她们的意识是“残缺”的,生活方式也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张爱玲的人生体验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关系,论述她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方式对沪港社会中的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如潜意识,变态心理和各种情结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显示了她卓越的精神分析才能,从而开辟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精神分析之路。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寂寞心态在其创作中表现相当明显。其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萧红自身处于女性生存悖论之下内心所潜藏的文化心理症结。具体表现在:他者地位的无意识认同与自发自觉的自我求证之间的对立冲突;现实时空的远离与精神灵魂的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无奈;生存的寂寞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对立冲突、两难共存。萧红正是在这一文化心理症结影响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寂寞。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许多高校近年来尝试的一种做法,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